最近小編讀到了中國榆林產婦因無法忍受劇痛跳樓的時間,雖然這個事件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是就算現在讀到依然也會感到痛心。「無痛分娩」這個概念,在中國從鮮為人知,到各界提倡,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
同樣是華人社會,無痛分娩在新加坡被推行的如何?在這裡借鑑了身邊的朋友,以及網絡上兩位媽媽分享的故事,給大家做一個對比。
No.01 中國媽媽的生產故事 =

01 第一天
我的病房裡共有5個產婦,兩個已生產,三個即將生產。房間裡常常充斥著哀嚎聲,但我沒想到,與我後來真正生的時候比,這根本是小兒科。
護士來查房時,聽到她們叫得太厲害,還會制止說,「叫什麼,哪有那麼痛,整個樓都聽到了。」在她們眼中,痛,是應該的。這些聲音聽著確實讓人很煩躁,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02 第二天
我的陣痛開始了。最開始是偶爾痛一下,然後是隱隱作痛,還能忍,到後來,就是一個小時痛一次,只有側躺,才能稍微緩解一下。
到了晚上,疼得根本無法入睡。忍不了了,我也「哎呦」「哎呦」地呻吟。護士讓我在走廊里走一走,可以緩解一下,也有助於生產。我也拿些電影來看,分散注意力。
03 第三天
因為疼痛加劇,我只能去走路緩解,走個五六步,我都要停下來扶著牆忍一忍,深呼吸……30米的走廊,我走了10分鐘。最開始是10分鐘痛一次,後來就是5分鐘,然後就是2分鐘……
那天下午,我被檢查了三次宮口,可是一直不能進產房。我媽看到我這麼辛苦,含著眼淚跟我說,「早知道就直接剖腹產了,現在改變主意,你還要再遭一次罪。」我對她說,「沒關係,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我也可以。」
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堅強,是因為我知道剖腹產也是很痛的。鄰床是位34歲剖腹產的東北姑娘,麻藥過後就痛得大喊大叫,特別是當醫生幫她壓出惡露時,叫聲簡直撕心裂肺。
此刻,陣痛已持續了30個小時,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
到了晚上7點,終於進了產房,護士給我手動破了羊水,我都沒太大感覺,因為痛得麻木了。如果說順產12級痛,那我當時可能10級吧。
小結一下:
在產房裡,我待了1個半小時;在醫院,生產前住了3天,陣痛+宮縮近36個小時……噩夢一般,簡直是我的人生最低谷!」
No.02 無痛分娩 推行艱難

人們以為母親偉大,偉大到不在乎生產時候的痛苦,偉大到應該包容孩子的一切,但其實母親也只是普通人,也會「記仇」,也無法接受生孩子時的痛徹心扉和沒有尊嚴。
生產的過程,確實會成為一些媽媽的慘痛回憶,以及嚇退很多想當媽媽的女性。而無痛分娩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上「無痛」,不用經受「宮縮」的折磨。這說明,痛,不是必須的,痛,是可以迴避的。這是是技術的進步,也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成果。
無痛分娩在歐美的普及率已高達90%,新加坡的孕婦也能自由選擇是否需要打無痛,而在中國,推行了14年後,普及率任不到10%,西北部地區才1%。為什麼這麼人性化的操作,在中國卻這麼難推行?
01 麻醉的人才短缺:
據中國某三甲醫院麻醉醫師說,「綜合性醫院麻醉科需要承擔各個科室的手術麻醉任務,很難分出人力到產房去做『看上去不那麼緊急』的分娩鎮痛工作,而產婦則需要麻醉師24小時全程監護。」
目前中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按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國際標準,中國至少還應配備30萬人。(工人日報)

02 觀念陳舊:
從榆林產婦跳樓到雙胞胎母親一屍三命,可以看出很多中國人對於生產的觀念還停留在:「不就是生個孩子嘛,就你矯情」,「麻藥打多了,孩子要變傻的」,「生孩子就是要痛一痛的,俗話說肚皮不痛、孩子不親」
還有那些信奉「順產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特別是「婆婆」們,不要因為「固執」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不過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無痛分娩也是順產!只是無痛!只要具備順產條件而且無麻醉禁忌,大多數產婦都可以無痛分娩。
03 缺乏專項收費:
客觀上,無痛分娩作為一項麻醉手術增加了醫院的醫療風險」,中國某省會城市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做為麻藥收費,而不是無痛分娩項目專項收費。
早在 2004 年,《人民日報》就已經談論過無痛分娩推行難的問題,其中提到:需要醫院增加投入,降低了剖宮產率,減少了醫院收入。十幾年後,如果依舊用「不划算」來看待這項技術,真的是女性的悲哀。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無痛最受爭議的,是它可能延長第二產程(指從子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並且因為產婦下半身沒知覺了,在十指全開要生的時候,使不上力,需要一些產鉗來輔助,增大生育的風險。但總體來說,「無痛分娩」是相當安全可靠的助產鎮痛手段,也不會影響產後的母乳喂養。
No.03 新加坡媽媽的生產故事
聽完27歲生的中國媽媽的血淚史,新加坡媽媽生孩子的故事簡直是小菜一碟。她在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生產,當時是37歲高齡產婦。
「我生孩子啊,沒什麼感覺啊,就像生了場感冒一樣,去了趟醫院,我女兒就來了。新加坡這邊很多產婦選擇無痛分娩,我當然也一樣啊。
我因為很怕痛,所以在快生孩子時看醫生,就問醫生為啥不安排我剖腹產。醫生說:你一切正常,為什麼要剖腹產?
我說:我是高齡產婦。
醫生不以為然,說:」新加坡三分之一產婦都是35歲以上。」
逃向剖腹產失敗,我戰戰兢兢地被推向自然生產的道路上。住進醫院,打了催產針待產。我逐步體驗了不同的止痛方法。

等待生產的過程中,我慢慢感覺到痛,我告訴護士。然後,越來越痛,護士開始給我吸笑氣。笑氣即是一氧化二氮。
加上吸氣面罩,馬上就不痛了。鬆開面罩,劇烈的痛感馬上襲來。我只好緊緊抓住面罩,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慢慢地,發現就是死死抓住面罩吸一氧化二氮也沒有用了,新的疼痛一點一點地冒起,越來越強烈。我趕緊叫護士。護士和醫生們顯然對我的反應成竹在胸,他們熟練地準備,要給我打麻醉針。

真正的無痛分娩即是指硬膜外麻醉。麻醉針即是硬膜外麻醉的「引子」。打了麻醉針後,我側臥,麻酬師給在我後腰上操作,即所謂的硬膜外麻醉。打這個麻醉就像吊鹽水一般,可以隨時開關。
你現在讓我回憶生產的過程,我都不知道要說些啥,真的,看個電視的時間就很輕鬆的生完了。
我沒有怎麼痛過,仿佛都沒有當媽的儀式感。大家都說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我沒有怎麼受難
被問及在新加坡無痛分娩花多少錢,這位新加坡媽媽也很糊塗地說,好像就是和順產差不多吧。
新加坡媽媽的經歷可見:在新加坡公立醫院裡也可以非常容易地選擇無痛分娩;價格也相當地能接受。
No.04 來新加坡生孩子的流程

任何想在新加坡生產的外籍女性,都必須有一個21歲以上的新加坡人/新加坡PR作為本地擔保人(需在辦理流程時出示新加坡身份證)。
本地擔保人需要替孕婦申請LTVP(長期居留准證),每次申請需30新幣手續費(不可退還!),一般在6周內可以得到回覆。在這6周中,ICA可能要求審查證件,或者要求面見。
申請網址為:https://eservices.ica.gov.sg/esvclandingpage/evp

申請獲批後,批准通知發布30天內,請支付:
· S$60 LTVP長期訪問准證
· S$30 多次往返簽證(如需要)
· S$40 延期費(如需要)
注意:如未及時繳納,申請將被撤回。
可在ICA官網查看In-Principle Approval (IPA) letter ,有效期為自簽發之日起兩個月。請按照IPA信中要求接受體檢、準備證件、繳納押金。
查看網址為:https://eservices.ica.gov.sg/evpaa/main.do
申請E-Appointment,(https://eservices.ica.gov.sg/ibook/index.do)預訂去ICA取卡的時間。
領取當天,申請人和擔保人都需要到ICA 4樓, 提供所有文件.
走完以上流程,拿到LTVP後,就可以在新加坡生寶寶啦!不過,和美國不同,即便是在新加坡出生,寶寶依舊是申請人的國籍哦!
孕婦自己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1.護照照片頁
2.配偶護照照片頁
3.入境/登機(D/E)卡
4.結婚證
5.當地註冊醫生的一封信,說明預期分娩日期和妊娠是否有併發症。
6.申請人大使館或高級專員公署的一封信,說明新生兒將具有申請人的國籍,並向其簽發有效護照或旅行證件。
7.最近三個月內拍攝的護照大小(35mm x 45mm、彩色、無邊框、白底)的照片。
注意:所有文件都需出示原件及官方認可機構提供的英文翻譯件。

在新加坡,准媽媽可以自由的選擇無痛分娩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優勢,讓准媽媽們在新加坡生產:
首先,新加坡提供全面的產前護理服務,以確保孕婦在懷孕期間得到充分關注和專業照顧。這包括定期的產前檢查,孕期健康管理,以及專業的孕期營養指導。醫療機構注重提供個性化的產前護理,以滿足不同孕婦的特殊需求,確保母親和胎兒的健康。

其次,新加坡的醫療機構通常擁有國際化的產科團隊,這意味著他們能夠滿足來自不同國家的孕婦的文化和語言需求。這種多元化的團隊不僅能夠提供高水平的醫療護理,還能夠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孕婦的特殊需求,為她們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