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23日,贡茶位于实龙岗nex购物中心的分店于早上11时开始营业后,短短30分钟内已有约30名送餐员排队等候。(联合早报)
作者 侯佩瑜
为了预防糖尿病,我国上周宣布从明年年底开始,出售鲜榨果汁以及泡泡茶等糖分和饱和脂肪量高的饮料,都须在菜单上标上营养等级标签(Nutri-Grade)以及禁止打广告。
泡泡茶为何会登上我国“严厉打击”的名单上?
因为住在新加坡的人对泡泡茶简直“爱爱爱不完”。 有多爱?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
新加坡民众去年花费3.42亿美元(约4.72亿新元)购买泡泡茶;
东南亚国家去年的泡泡茶总开销为:36.6亿美元(约50.5亿新元)
新加坡的泡泡茶开销,位居东南亚国家第四位(想知道排在前三是哪些国家可往下滑);
所以,蚁粉你是上述数据的其中一名“贡献者”吗?
新加坡2021年的人口有545万人,若以人均计算,相等于本地民众一年花87新元买泡泡茶。如果一杯泡泡茶平均要价4元5角,那么一年大概喝了19杯。 这样算起来,好像也不是很夸张,对吧?
试想想,我们几乎天天都必到咖啡店打卡,点上至少一杯有奶有糖有咖啡因的饮料。(经过泡泡茶店必买的红蚂蚁,正在为自己找合理借口~)
以上这份调查是由风险投资机构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和支付初创公司qlub联合发布的。

文礼地铁站外的“KOI Express”饮料亭以往经常出现人龙。公众排队购买泡泡茶。(联合早报)
该调查也发现,东南亚民众去年共花费37亿美元(约51亿新元)购买泡泡茶。东南亚各国的泡泡茶市场规模排名如下:
印度尼西亚 (年营业额约22亿新元)
泰国(约10亿新元)
越南(约5亿新元)
新加坡 (约4.72亿新元)
马来西亚 (约4.55亿新元)
菲律宾(约3.86亿新元)
印尼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泡泡茶市场,年营业额为16亿美元(约22亿新元)。
紧随其后的是泰国,其3万1000多家泡泡茶店和其他零售渠道的年营业额达7.49亿美元(约10亿新元)。
我国是东南亚地区最小的国家,以3.42亿美元的年营业额位居第四。
调查人员指出,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小,但消费者的购买力最高,泡泡茶订单的平均价格几乎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高出一倍。
例如,同一品牌、同一种口味的泡泡茶,在新加坡的售价为3.9美元(5.38新元),但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平均售价为2美元(2.76新元)。
说白了,就是我们物价更高,但虽然贵我们也能力照买不误。
调查人员说,这使我国成为高端泡泡茶品牌的绝佳进驻点。例如喜茶等高端品牌就在本地开店,成为东南亚的第一个站点。
目前,本地有60多个活跃的泡泡茶品牌,涵盖不同口味和价格区间。
例如,价格较大众化的像各一杯(Each a Cup),一杯泡泡茶3新元起跳。而像KOI等中端品牌则4新元起跳,喜茶等高端品牌则7新元起跳。

黑糖虎纹泡泡茶。(ISTOCKPHOTO)
本地经历了三波泡泡茶热潮
本地最早是在1992年出现台式泡泡茶店。
当时这种泡沫满满的奶茶饮料是装在又圆又大的玻璃杯内。据悉,狮城最早是由泡沫茶坊(Bubble Tea Garden)引进泡泡茶。1990年代后期“自动封口机”取代传统杯盖,泡泡茶也以小卖店形式出击。
来到21世纪初,新加坡人逐渐富裕起来,对外国食品的需求更高了,泡泡茶也在2001年正式在本地大规模流行起来。
2002年高峰期,本地泡泡茶店一度多达5000家,有商店一天卖800至1000杯。
大家为了抢滩,各出奇招招客。蚁粉还记得清凉小站(Cool Station)和快可立(Quickly)吗?可惜恶性竞争造成削价战,一杯甚至只卖1元,2003年许多品牌都相继退市。

2001年“飞飞泡泡茶’为了抢客,还天天安排不同模特儿,穿着清凉装到店里宣传。(联合晚报)
第二波热潮随着KOI和贡茶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进驻我国后掀起。它们的品质较佳,而且不断推出新口味。2011年,我国有超过10个连锁品牌开设500家泡泡茶店。2017年,贡茶原本授权商Royal T Group因经营权纠纷,改创本土品牌“里喝”。
近几年的第三波热潮主打天然健康好茶、优格酸奶及黑糖虎纹等,顾客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爱,选择糖分、冰度以及是否要珍珠等。
虽然东南亚的泡泡茶市场长期由台湾和本土品牌主导,但随着大量中国大陆品牌进驻东南亚市场,这种情况或将产生变化。
该调查报告也指出,中国大陆去年的泡泡茶市场年营业额估计为200亿美元(276亿新元)。在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规模并深受欢迎的品牌,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和喜茶都已进军东南亚市场,希望同当地和台湾泡泡茶品牌分一杯羹。

里喝茶(LiHO TEA)泡泡茶专卖店。(海峡时报)
大家都这么舍得花钱买泡泡茶,看来商家一定稳赚吧?
然而,该研究指出,尽管泡泡茶的毛利率高达7至8成,但因为这行业没什么产品差异化,很少有泡泡茶店能盈利。
报告举例说,第一个上市的泡泡茶品牌Nayui,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其市值暴跌了超过70%。
“行内也有一个说法,10家泡泡茶店中有9家是亏损的。”
该研究还强调,价格并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唯一因素。消费者还会根据店内的产品选择,以及便利性(即一个品牌拥有的门店数量)来做出决定。各大品牌还通过定制糖含量和更健康的“新鲜果茶”等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健康的选择。
“虽然新加坡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更强,但其他市场的情况并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