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23日,貢茶位於實龍崗nex購物中心的分店於早上11時開始營業後,短短30分鐘內已有約30名送餐員排隊等候。(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為了預防糖尿病,我國上周宣布從明年年底開始,出售鮮榨果汁以及泡泡茶等糖分和飽和脂肪量高的飲料,都須在菜單上標上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以及禁止打廣告。
泡泡茶為何會登上我國「嚴厲打擊」的名單上?
因為住在新加坡的人對泡泡茶簡直「愛愛愛不完」。 有多愛?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
新加坡民眾去年花費3.42億美元(約4.72億新元)購買泡泡茶;
東南亞國家去年的泡泡茶總開銷為:36.6億美元(約50.5億新元)
新加坡的泡泡茶開銷,位居東南亞國家第四位(想知道排在前三是哪些國家可往下滑);
所以,蟻粉你是上述數據的其中一名「貢獻者」嗎?
新加坡2021年的人口有545萬人,若以人均計算,相等於本地民眾一年花87新元買泡泡茶。如果一杯泡泡茶平均要價4元5角,那麼一年大概喝了19杯。 這樣算起來,好像也不是很誇張,對吧?
試想想,我們幾乎天天都必到咖啡店打卡,點上至少一杯有奶有糖有咖啡因的飲料。(經過泡泡茶店必買的紅螞蟻,正在為自己找合理藉口~)
以上這份調查是由風險投資機構墨騰創投(Momentum Works)和支付初創公司qlub聯合發布的。

文禮地鐵站外的「KOI Express」飲料亭以往經常出現人龍。公眾排隊購買泡泡茶。(聯合早報)
該調查也發現,東南亞民眾去年共花費37億美元(約51億新元)購買泡泡茶。東南亞各國的泡泡茶市場規模排名如下:
印度尼西亞 (年營業額約22億新元)
泰國(約10億新元)
越南(約5億新元)
新加坡 (約4.72億新元)
馬來西亞 (約4.55億新元)
菲律賓(約3.86億新元)
印尼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泡泡茶市場,年營業額為16億美元(約22億新元)。
緊隨其後的是泰國,其3萬1000多家泡泡茶店和其他零售渠道的年營業額達7.49億美元(約10億新元)。
我國是東南亞地區最小的國家,以3.42億美元的年營業額位居第四。
調查人員指出,儘管我國國土面積小,但消費者的購買力最高,泡泡茶訂單的平均價格幾乎比其他東南亞國家高出一倍。
例如,同一品牌、同一種口味的泡泡茶,在新加坡的售價為3.9美元(5.38新元),但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平均售價為2美元(2.76新元)。
說白了,就是我們物價更高,但雖然貴我們也能力照買不誤。
調查人員說,這使我國成為高端泡泡茶品牌的絕佳進駐點。例如喜茶等高端品牌就在本地開店,成為東南亞的第一個站點。
目前,本地有60多個活躍的泡泡茶品牌,涵蓋不同口味和價格區間。
例如,價格較大眾化的像各一杯(Each a Cup),一杯泡泡茶3新元起跳。而像KOI等中端品牌則4新元起跳,喜茶等高端品牌則7新元起跳。

黑糖虎紋泡泡茶。(ISTOCKPHOTO)
本地經歷了三波泡泡茶熱潮
本地最早是在1992年出現台式泡泡茶店。
當時這種泡沫滿滿的奶茶飲料是裝在又圓又大的玻璃杯內。據悉,獅城最早是由泡沫茶坊(Bubble Tea Garden)引進泡泡茶。1990年代後期「自動封口機」取代傳統杯蓋,泡泡茶也以小賣店形式出擊。
來到21世紀初,新加坡人逐漸富裕起來,對外國食品的需求更高了,泡泡茶也在2001年正式在本地大規模流行起來。
2002年高峰期,本地泡泡茶店一度多達5000家,有商店一天賣800至1000杯。
大家為了搶灘,各出奇招招客。蟻粉還記得清涼小站(Cool Station)和快可立(Quickly)嗎?可惜惡性競爭造成削價戰,一杯甚至只賣1元,2003年許多品牌都相繼退市。

2001年「飛飛泡泡茶』為了搶客,還天天安排不同模特兒,穿著清涼裝到店裡宣傳。(聯合晚報)
第二波熱潮隨著KOI和貢茶先後於2007年和2009年進駐我國後掀起。它們的品質較佳,而且不斷推出新口味。2011年,我國有超過10個連鎖品牌開設500家泡泡茶店。2017年,貢茶原本授權商Royal T Group因經營權糾紛,改創本土品牌「里喝」。
近幾年的第三波熱潮主打天然健康好茶、優格酸奶及黑糖虎紋等,顧客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愛,選擇糖分、冰度以及是否要珍珠等。
雖然東南亞的泡泡茶市場長期由台灣和本土品牌主導,但隨著大量中國大陸品牌進駐東南亞市場,這種情況或將產生變化。
該調查報告也指出,中國大陸去年的泡泡茶市場年營業額估計為200億美元(276億新元)。在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具有一定規模並深受歡迎的品牌,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和喜茶都已進軍東南亞市場,希望同當地和台灣泡泡茶品牌分一杯羹。

里喝茶(LiHO TEA)泡泡茶專賣店。(海峽時報)
大家都這麼捨得花錢買泡泡茶,看來商家一定穩賺吧?
然而,該研究指出,儘管泡泡茶的毛利率高達7至8成,但因為這行業沒什麼產品差異化,很少有泡泡茶店能盈利。
報告舉例說,第一個上市的泡泡茶品牌Nayui,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其市值暴跌了超過70%。
「行內也有一個說法,10家泡泡茶店中有9家是虧損的。」
該研究還強調,價格並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唯一因素。消費者還會根據店內的產品選擇,以及便利性(即一個品牌擁有的門店數量)來做出決定。各大品牌還通過定製糖含量和更健康的「新鮮果茶」等方式,為顧客提供更健康的選擇。
「雖然新加坡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更強,但其他市場的情況並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