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何汉杰副教授对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进行了深入思考:实体大学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教育者们应如何理解这一价值,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们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里进行交流。
新冠疫情肆虐使教育创新层出不穷。疫情期间,教学和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线平台让我们不需要真正的教室便可进行教学;交互工具重新定义了多人讨论和想法分享;电子评估更是明显取代了纸笔式评估;与此同时,我们还目睹了线上实习的崛起,该方式使得体验式学习触手可得。如此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成功适应了这场危机。
但矛盾的是,这些新方法、新途径也让一个有些尴尬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学习,那实体大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彼此之间,是否还有线下见面的必要?
现在,我们已过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阶段,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且识别出那些只有通过亲身体验、线下学习才能弥合的学习沟壑。实体大学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通过思考,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01 社会连通性
为毕业生扩展全球思维、增强其社区建设意识。
02 基于团队的精英交流
可以使个人及团队效率达到最高,并可能激发新的想法。
03 自发且慎重的指导
可以培养学生性格、磨练其未来所需要的技能。
社会连通性
对个人而言,社会连通性对培育人文智慧至关重要。在线平台确实能支持学生进行认知参与,但想要更深刻地欣赏人的个性和微妙差别,这类平台远远不够满足这一点。其中,社区的价值和社会网络也只有在住宿生活的场境下才能最清晰、最明显地展现出来。
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将近11,000名学生,他们住在校园各处的不同宿舍。在每一个宿舍里,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们共同生活,并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课外活动一起成长,这使得宿舍成为了他们个人创造力、兴趣和领导能力展现及发展的载体。学生们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接受彼此之间观点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住在同一个宿舍意味着要“共担风险”,学生们也因此学到了个人的选择和贡献与其所在的大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必须真诚合作、携手前行。总而言之,这些外在环境可以驱使个人培养共同体认同感(Communal Identity),形成全球思维。此外,社会连通性还可以让学生最终收获自我流动性(Self-mobility),以及对这个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的适应能力。
有益的学习空间
Zoom和Microsoft Teams已成为我们进行学术讨论的主流在线平台。诚然,这些媒介使得物理距离不再是限制我们进行讨论的因素,但我们也无法利用其进行思想的流动交流。从本质上说,在线平台同时只允许一个人发言,且所有的讨论都基于会议日程,不会出现任何偏离。然而,我们已认识到,许多创新都来源于非正式的对话和计划外的思想碰撞,基本与主要议程无关。用一个以小见大的类比:在网上讲笑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永远听不到听众的笑声!这充分说明了“共鸣”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共鸣,新的想法才能为人所接受,这同时也要求人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充分展示身体语言和情感情绪。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我们应如何强化实体大学的这一优势?
我以在图书馆目睹到的转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传统而言,图书馆是储存书籍和期刊的实体仓库。然而今天,它变成了学生们单独学习或团队学习时,倾向于选择的有利空间。它也是提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信息与指导的一站式资源站。从图书馆的历史变革来外推,可以得出结论: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创造动态且综合的多功能空间,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高质量实体空间具有舒适性和方便性,可以使人们在此空间中不被打扰、从容不迫地学习、思考,让思想孵化、灵感萌芽。因此,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扩展校园,使此类空间更为普遍、更能吸引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应探索和确定自己的校园选择,来实现相同的目的。
高效的指导
第三,实体大学可以让指导更为高效。实实在在的现实接触为建立信任和尊重提供了空间,而后者又反过来奠定了指导本身的节奏和基调。
更广泛地说,大学生态系统——包括学生、教职员工、校友和学校合作伙伴——构造出无数触点(Touchpoint),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得到滋养、发展自身,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来实现目标。大学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经验,使学生们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高年级学生不久前才接受的高等教育,使他们可以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并且立刻识别出那些可以避免的陷阱;刚毕业的学生和其他年轻校友可以帮助学生们描绘新兴的工作市场形势,并向他们灌输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年长的校友以及社区、行业合作伙伴们则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们重新定义成功的意义。最后,也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教职人员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意义和现实世界中的不明确性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实体大学揭开了真实对话的神秘面纱,鼓励学生接触现实世界。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以自觉自发、深思熟虑的方式促进指导。
学生该如何应对这一现实?
总之,我认为这些优势就是实体大学的不屈灵魂。虽然没有被写进学术课程,但它们的无形价值也许比现在完全能通过在线平台获取的认知受益更重要。我进一步断言,后疫情时代将让这些价值更为显著,我们也必须为学生的利益而利用其优势。那么,作为大学的学生和教育者,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现实?
首先,由于过去几年校园现场活动的停滞,我们可能需要深思熟虑,重新定位、引入大学所提供的设施和资源。学生们应该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并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
其次,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会给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和活动,让他们成为其中一员。在信息的轰炸中,学生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他们应通过审慎的计划和明确的优先次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尽管大多数活动都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盲目参加所有活动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学生应事先做出规划,根据个人目标及兴趣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在实体空间中成长,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如在指导方面,只有两方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断给出建设性反馈,来完善指导过程、引导最佳成果。综上所述,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利用一所一流实体大学所能提供的优势条件,争取在才智和个性两个方面都能有所成就,最后成长为未来变革的领导者。

何汉杰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Ho Han Kiat
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生事务处处长
博士、毒理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药剂系学术人员。2009年,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研究项目,探索肝脏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处理药物引起的肝毒性、肝纤维化和肝癌。多年来,他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包括2020年杰出教学奖。何教授的研究还获得了华盛顿大学药学院颁发的2022年杰出校友奖(药物科学与研究)。另外,他还是新加坡毒理学会副主席,《生化药理学》和《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编委会成员,以及美国毒理学资格认证委员会授予资格认证(Diplomate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y)的毒理学家。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NUS blog,原文标题为The Indomitable Soul of a Physic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