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防范
电信诈骗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

主要案件类型
(一)冒充公检法诈骗
犯罪嫌疑人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和国际刑警等致电受害人,以其涉嫌犯罪(洗钱),需澄清资金来源为由,要求其将资金转移至 “安全账户” 或提交账户信息。受害者听到消息后,往往信以为真,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去年,大使馆接到多起电信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冒充新加坡樟宜机场DHL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寄往北京的包裹中藏有违禁物品,并将电话转到 “中国警方” 。也属此类电信诈骗的变种,需加强防范。
(二)冒充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诈骗
犯罪嫌疑人谎称受害人护照等证件到期需要延期补办、身份证件或信用卡被冒用、因涉嫌各类案件需冻结银行账户或配合调查,要求受害人提供账户信息或缴纳有关费用。不法分子采用技术手段将电话号码伪装成我驻外使领馆电话号码,具有一定欺骗性。

(三)虚拟绑架诈骗
犯罪嫌疑人冒充国际刑警、当地警方、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致电在当地留学生,以其涉案为由要求受害人转移居所,切断与外界联系,并按照要求拍摄疑似被绑架短视频或照片。后犯罪嫌疑人再冒充绑匪致电受害人父母,向其发送视频或照片,要求支付赎金。留学生的父母在无法联系本人的情况下,往往信以为真,被骗缴纳赎金 “救人” 。

最新动向
近年来,不法分子不断在中国境外设立新的诈骗话务窝点,利用电信网络新技术,变换手法,对海内外中国公民实施诈骗。
除目前较为常见的 “冒充公检法” 、“冒充驻外使领馆官员”、“虚拟绑架”、伪造司法文书等套路外,不法分子还会根据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更改诈骗话务剧本、网络通信手段。
如,诈骗分子在拨打诈骗电话时,以电话欠费、电话号码异常、快递包裹有问题、签证失效等为切入点,取得受害人信任后,以添加“警用QQ”、“警用微信”、“笔录QQ等名义,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被害人进行后续联系,进而索要受害人银行账户和密码或指示受害人购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防范应急措施

使馆、政府机构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社交平台索取个人信息或要求汇款。如接到来历不明的电话,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挂断电话,5分钟后按来电号码回拨查证。
(二)不理会来电或不听从来电人要求汇款、转账的指示。
(三) 及时向使馆或警方核实
使馆领保求助电话:0065 - 6475 0165
警方热线:1800 255 0000
反诈骗求助热线:1800 722 6688
(四)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遇事不要慌乱,多听取家人、朋友的意见。
(五) 如不幸被骗,应立即向新加坡警方报警,并联系本人开户银行,采取冻结账户、追讨或其他止损措施。必要时,可向本人国内户籍地公安机关报警(报警电话110),本人无法直接报案的,可通过国内亲属报案。
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市公安部门均设有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警并确认后可迅速对嫌疑人账户进行止付、冻结。


重
提
要
醒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领事公众号也发文提醒在新中国公民高度警惕电信诈骗:
近期,使馆连续接到多起反映遭遇电信诈骗的在新中国公民求助案件,其中大部分反映遭遇诈骗的同胞,都是新近抵新的留学生和务工人员。
一、诈骗套路深,大家要小心
据了解,诈骗分子的套路一般是,先自称公检法等强力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或银行快递部门,多采用以下借口开始诈骗,如:“国内的手机号和银行账号涉嫌参与洗钱和诈骗”、“邮寄违规物品”、“被列为被通缉或被起诉人员”、“传播疫情谣言”、“出入境证件有问题”、“未接种疫苗”等。
期间,犯罪分子会恐吓“要依法协助办案”、“不配合就抓你”、“这是严重罪行”等制造紧张气氛,有的还会报出受害人的个人证件信息、国内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信息和银行账号信息骗取信任,再让受害人联系所谓的“刑侦部门”、“检察院”,要求受害人“找一个安静单独的地方,用whatsapp、微信或QQ等进行视频做笔录”。
有时,受害人还会收到送来的“逮捕令”等。之后,诈骗分子用伪造的警官证、拘捕令等进一步骗取受害人信任,再欺骗诱导受害人向其“交保证金”、“将钱款转移到安全账户”等实施诈骗。
一些犯罪分子发现受害人“油水不大”或榨干受害人财产后,还会诱骗受害人去充当“钱骡”,协助传递上文提及的诈骗文件或协助转账等。
有的犯罪分子在骗取留学生信任后,让受害人关闭一切通讯工具,躲在其他地方“避难”,甚至要求受害人拍摄自己被“捆绑、殴打”的照片。在此期间,犯罪分子会联系受害人家长,称当事人已被绑架,借机勒索赎金。
二、罪犯很狡猾,手段更复杂
诈骗分子经常使用科技手段提高诈骗行为的可信度。如,受害人手机上的来电可能显示为“某某省某某市公安局某某分局”、“某某政府机构”,或诈骗分子煞有介事地让受害人在网上搜索其来电号码是不是“某某公安分局电话”。事实上,这都是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假象。
诈骗分子常使用PS等手段,伪造“警官证”、“检察官证”和“立案决定书”、“调查通知”、“逮捕令”等。还有受害人反映,诈骗分子出示了当事人使用社交软件向其他人发送的信息,以显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权威部门”。事后分析,可能是诈骗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入侵了受害人的通讯设备。
三、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防电诈
使馆在此提醒大家,特别是刚刚来到新加坡的留学生和务工人员:
一是注意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妥善保管护照证件、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和密码等,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家庭情况。
二是注意甄别不明来电,对显示“+65”打头的本地电话(此类电话号码为境外虚拟来电,正常本地来电不会显示“+65”前缀)不接不听不信,也不点击简讯中可疑的连结。
如接到自称公安部门、法院、检察院或卫生防疫部门等单位的电话,更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不打钱,可先挂掉电话再拨打本地或国内警方电话核实,或与使馆联系求助。
三是要牢记,公检法等部门既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普通人“转送司法文件和重要物品”、“协助转账”等。
四是如不幸被骗,应立即冻结相关账户止损,并报警处理。
如发现个人信息如证件号码、银行账号、电话号码等被诈骗分子掌握,不要慌张,要加强对原件的保管,不对任何人透露简讯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并提醒亲友谨防有人冒用自己名义实施诈骗。可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信息,并向相关单位咨询处理办法,视情采取更改密码、调整账户等操作。若发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应立即报警处理。
防范电信诈骗首重预防,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广大留学生朋友们而言,更要高度警惕,遇事多和家长、老师、同学商量沟通,必要时主动联系警方、使馆寻求帮助,切勿被犯罪分子的谎言吓住骗住。
请广大在新同胞都要注意树立防范意识,并积极向身边亲友、同学、同事宣介反诈防诈常识,坚决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新加坡报警电话:999
新加坡反电信诈骗热线电话:1800-7226688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
+65-64750165(24小时)
+65-81296456(疫情期间临时领保专线,工作日上午08:30-12:30,下午14:30-18:30)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
+86-10-12308或
领事证件咨询电话:
+65-89386377(工作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00-17:00)
非紧急事项咨询,请使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微信公众号咨询平台(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