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尔新帅陈立武上任,新加坡教育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英特尔公司于3月12日宣布,任命陈立武(Lip - Bu Tan)为新任 CEO 。这位65岁的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身为英特尔前董事会成员,也是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校友,如今肩负起重振英特尔的艰巨使命。
英特尔声明显示,陈立武于3月18日正式履职并重新加入董事会。消息传出,英特尔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大涨超 10%,足见市场对其寄予厚望。
刚上任,陈立武就向员工发内部信,称任务艰巨但有信心扭转颓势,把团队成员视作 “新英特尔” 的 “奠基人”,强调坚守芯片设计与制造双轮驱动战略,维持集团完整性。
01 从南洋到英特尔的传奇之路
陈立武 1959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在新加坡成长、接受教育,1978 年毕业于南洋大学物理系,后于麻省理工学院获核工程硕士学位,在旧金山大学取得 MBA 学位。
他有超 20 年半导体和软件经验,在多家芯片公司担任要职,2022 年荣获半导体界最高荣誉 —— 罗伯特・N・诺伊斯奖。2022 年 9 月他加入英特尔董事会,2024 年 8 月退出,此次以 CEO 身份回归。

华裔掌舵美国四大芯片巨头
随着陈立武掌舵英特尔,美国四大芯片巨头 —— 英特尔、AMD、英伟达、高通,如今皆由华裔执掌。
AMD 的苏姿丰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2014 年担任 AMD CEO 后,带领公司逆袭,挑战英特尔霸主地位。
英伟达的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1993 年创立英伟达,预见 GPU 潜力,使得公司成为 AI 和计算领域领导者。
高通的安蒙出生于巴西,拥有华裔血统,自 1995 年加入高通,2021 年接任 CEO。
陈立武等华裔在芯片行业的成就,和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密切相关,新加坡自建国起推行 “精英治国”,构建系统化精英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小四、小六、中四分流考试以及 A - Level 考试,实现因材施教。通过 A - Level 考试升入大学的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储备,接受更高级的精英教育。
02 新加坡高校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在人才选拔上,本地学生需持 A - Level 成绩证书等入学,国际学生则对英文水平要求严苛,南洋理工大学要求中国高中毕业生雅思 6.0 以上或 SAT 1900 分以上,且都要经多轮面试筛选。
南洋理工大学为优秀学生设 “卓越学者计划”,依成绩、材料和面试选拔,涵盖不同侧重的子计划。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 “大学学者计划”,学生以 70% 专业课程成绩 + 30% USP 课程成绩完成学业,USP 课程含基础跨学科、实践探究和研讨反思课程,挖掘学生学术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体系上,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构建跨学科导向课程体系;
在课程目标上,南洋理工大学提出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要培养跨学科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课程内容方面,南洋理工大学 2021 年新增 7 门跨学科协作核心课程,国立大学开设综合性科学课程培养跨学科思维;
课程实施上,两校推行小班授课、小组讨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高要求,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技巧,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03 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为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南洋理工大学 2004 年推出 “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已形成长效机制。科研流程上,学生按步骤进行,要参加研究方法研讨班等。
科研实践涵盖多种项目,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培养方式上,实现个别指导与协同培养结合,配备指导老师,鼓励学生融入学术共同体,参与海外交流,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

新加坡政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创新与创业计划 2025” 提出投资学术研发、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响应,在校内外构建产学研格局。
一方面加强学生学术训练,鼓励与企业对话,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室完成毕业项目等。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实践空间,搭建多元实习平台,与企业在多领域合作,定期更新课程贴合行业需求。
陈立武能在半导体行业取得成就,新加坡教育体系功不可没。从基础教育分流,到高等教育精英培养、跨学科课程设置、科研能力培育及产学研融合,为他奠定基础。
如今他执掌英特尔,未来如何带领英特尔突围,新加坡教育赋予他的特质如何发挥作用,值得关注。或许在他引领下,英特尔能续写辉煌,新加坡教育经验也能为更多地方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