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综合健保计划费用逐年递增惹纷争!一文带你看懂私人综合健保计划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2021年04月03日   •   2万次阅读

最近,新加坡医生和保险公司最近互相“呛声”,指责彼此把私人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弄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推高保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来龙去脉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私人综合健保计划?

在新加坡的朋友一般都知道,私人综合健保计划(X)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很重要的一份住院保险。这份计划保障了受保人在新加坡绝大部分的住院花费。

私人综合健保计划计划由私人保险公司管理,并在MediShield Life提供的服务之外提供额外的保险范围。

除了提供公立医院B2级和C1级病房的保险外,“综合盾构计划”还涵盖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A级和B1级病房。当前有7家提供综合盾构计划的保险公司,即NTUC收入,友邦保险,大东方,英杰华,保诚,安盛和莱佛士健康保险。您也可以选择使用MediSave(医疗账户)支付私人综合健保计划的保费,最高每年额外的取款限额。

看到这里或许有的朋友会疑惑,什么是Medisave

在这里小蓝为大家解释一下:

Medisave是新加坡全国性的储蓄系统,来帮助CPF会员为未来的,尤其是退休后的,医疗费用而储蓄。

在这个储蓄系统里,你将你月收入的一小部分贡献到你的Medisave账户里(MA)。如果你是自雇人士,或每年投资收入超过6000元,你也得向Medisave存钱。

当前的Medisave账户占薪水的比例,依据不同年龄,从8%-10.5%不等。

以下表格第一栏是年龄,第二栏是Medisave账户每月存入额占薪水的比例:

(注意,以上比例,已经包括了雇主帮你贡献的比例)

Q : Medisave的利息是多少?

A : 4%年利

Q: 一般在哪可以用Medisave?

A: 你可以在所有的公共医疗机构,获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医院以及医疗机构,使用你的Medisave存款来看病。

Q: 我的Medisave可以给谁用?

A: 你可以用Medisave支付以下人员的医疗费用:你自己,你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配偶子女父母可以是任何国籍,祖父母必须是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

Q: 是否可以从CPF的其它账户转钱去家庭成员的Medisave账户吗?

A: 如果你还没有存足基本医疗额度 (Basic Healthcare Sum, BHS, 截止2017年1月是5万2000),你可以申请从你普通账户或特别账户,转钱去你的Medisave账户,直至达到基本医疗额度。

前提是,你必须满了55岁,退休账户里存足了全额退休额度或基本退休额度 (Full retirement Sum, 和 Basic Retirement Sum),并有充分的房产抵押。

当然,你也可以从你的特别账户或普通账户,转钱去你超过55岁的“爱的人”的Medisave账户。爱的人,指配偶,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配偶的父母,配偶的祖父母,等等。

或者用来还CPF医疗保险MediShield的保费。

Q: 如果没有足够得Medisave存款来付医疗账单,怎么办?

A: 不够的部分,可以还现金,或者用家庭成员的Medisave账户。

Q: 有了MediShield Life后,还需要加强型住院保险吗?

A: Medishield Life是公积金CPF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定制的终身医疗保险。主要是为住B2/C级病房设计的。如果你想要更好的保险来保障更好病房的医疗费用,如A/B1级病房,以及私人医院,你可以买保险公司的Medishield提升版保险。

近日,因为新加坡医药协会于3月28日发表声明,指责保险公司把专科医生纳入咨询团(panel)的条件缺乏透明,只覆蓋了约两成的私人专科医生,使很多医生的病患都无法从保险中获得最大索偿。“咨询团医生”是这件事的关键词,那么这到底是什么?

这得从咨询团还没开始实行前说起。以往,住院保单都有共同承担额(co-payment)部分,但私人保险公司从2005年开始,推出了能100%全额支付医药费的附加险(rider),保户能在住院时一分钱都不用出。

这样的好处让一些保户和医生起了“贪念”:医生把收费提高或推荐病患进行更多程序,反正病患也不须承担这些费用;保户不论需不需要进行某些医疗程序都照做,反正无须自付任何钱。这些都导致保险公司要发出更多更高的理赔额,长期下来保险公司为了要减少亏损,就把保费推高,导致私人综合健保计划不再可持续。

政府2018年起禁止保险公司售卖能承担100%费用的附加险,一些保险公司近来也决定让在2018年之前购买附加险的一些保户支付共同承担额。这些保户下来得支付至少5%的住院费,但若找了保险公司认可的咨询团医生看诊,或是事先寻求保险公司的批准,自付额就会设在每年3000元的顶限。这意味着,保户如果不要支付过高费用,就得找咨询团的专科医生看病。

1)医生咨询团包括哪些内容?条件是什么?

问题来了,医药协会引述2020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每个保险公司的咨询团医生仅占所有私人专科医生的21%,这代表绝大多数专科医生的病患索偿时无法享有3000元顶限的保障。一些病患不想承担过高的费用,只好选择换医生。

Ng Chee Kwan医生和Tan Chi Chiu医生前后在今年3月致函《海峡时报》言论版,指出这导致一些病患被迫放弃自己多年跟随的医生,重新寻找另一名在咨询团的医生,医疗护理方面或许会被打乱。某些专科在咨询团的代表也不足或不全面,病患或许无法从咨询团找到能帮自己治病的专科医生。

医药协会指出,不少专科医生无法加入保险公司的咨询团,而保险公司也没有透明或明确表明能被选为咨询团医生的条件。但协会发现,这些咨询团医生的收费多数都在卫生部收费标准(fee benchmark)的下端,而比较靠近收费标准范围中高端的医生,尽管收费仍在合理范围内,也都不被纳入咨询团。

保险公司会这么做当然是为降低他们所须支付的赔偿。新加坡人寿保险协会早前指出,咨询团的医生在收费上已与保险公司达成共识,确保理赔能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保户也不用担心医药费最终无法索赔。协会就警告,如果咨询团要包括收费较高的医生,保费或许就得增加。但寿险协会也表明,咨询团的医生收费已经覆蓋卫生部的整个收费标准范围,有些甚至还超过收费标准,以照顾病情比一般人复杂的一些保户。

一些医生认为,应该让所有私人专科医生都在咨询团内,除非他们有不良记录。人寿保险协会则回应,评估咨询团医生确保他们能提供负担得起且有素质的护理,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限制了咨询团的人数。

但在寿险协会于3月29日发表的回应声明中,他们同意提高透明度将有助厘清问题,因此近期已更新管理咨询团的指导原则,提到保险业者应解释咨询团医生的遴选标准。寿险协会也趁机“酸”医药协会,说医药协会也应该提高透明度,公开医生的临床素质标准,以免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费上涨。

2)保护支付的保费 多少应该用于非医疗用途?

没人会要求保险公司免费为保户提供赔偿,大家都了解保险公司须要金钱维持运作和管理保单,因此部分保费也会用在非医疗用途上。

医药协会认为,保险公司应该控制他们管理和佣金成本,因为这两者在过去四年里每年分别增加了16%和15%。相比之下,理赔金额增加11%。

但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和佣金成本占了保费的少数,分别为7%和9%,理赔总额则占保费的75%。对此,寿险协会昨天回应,反驳医药协会的分析具误导性,并指理赔额上升才是保费上涨主因。

医药协会建议,当局应该探讨规定保险公司把85%至90%的保费总额用在理赔上,减少保费用于非医疗开支的数额。

3)私人综合健保计划亏钱 谁负责?

私人综合健保计划是“赔钱货”,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几年来,索偿额越来越高,保费也因此被推高,但保险公司始终仍无法转亏为盈。到底是谁的错?保险公司和医生们各有各的说法。

人寿保险协会2020年9月曾表明,尽管保险公司已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近来要求保户须自付部分费用、推出费用已被认可的医生咨询团等等,但医药费用仍持续上涨,索偿额也不断上升,从而推高保费。它们认为这是一个复杂课题,不是单单保险公司所能解决的,而是须要医生、医院、病患、政府也一起合作,确保医药费是国人可负担得起的。

医药协会却把矛头指向保险公司,说它们当初设计能索偿100%的保单时,就应该预知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毕竟这是保险行业内早已熟知的现象。协会还说:“医生和病患都是经济理性的人,会根据这类附加险而作出调整。一旦推出这些附加险,要符合经济效益的医疗护理业者很可能会有更高收费,而有经济理性的消费者也会使用更多医疗服务,以最大化从体系中获取的利益。”

说了这么多,医药协会打算采取什么行动呢?协会宣布,将开始对保险公司进行排名,以及设立投诉委员会收集公众对保险公司的投诉,处理保险公司拒绝或延迟理赔、不顾病患的利益要求他们寻求其他护理,以及对任何一方不公平的情况。这些投诉将会通报给相关机构以让当局采取行动,委员会之后也将公开与投诉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1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