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The Sunday Times报纸)
“最不想从事的工作”
前十一名分别是
垃圾收集工:57%
建筑工人:44%
清洁工:42%
政客:36%
电话营销:31%
艺人:29%
保安:29%
企业律师:26%
护士:24%
医生:21%
小贩:20%
等等,这些标红的职业不正是本地人觉得最需要的吗?
总结下来就是,客观上觉得很重要,主观上却不想做的工作有:垃圾收集工、清洁工、护士、医生、小贩等。

(图源:NUHS)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很重要但是又不想做怎么办?是不是薪水给得不够? 调查还有后半部分:

(图源:The Sunday Times报纸)
你愿意向基础服务人员(如清洁工,保安)支付更多吗?
有78%的人选择了“愿意”,但是这些愿意的人里面大部分只能支付不超过20%的加薪。
45%的人选择愿意多支付10%
37%的人选择愿意多支付20%

(图源:A1 cleaning services)
最后,是一个灵魂拷问:
如果建筑工人/清洁工/保安的工资能翻3倍,你会考虑从事吗?
结果,只有不到一半49%人愿意从事,51%的人依然残忍拒绝。

(图源:Asiaone)
这真是一个越想越有意思的调查。
政府一直在强调工作配对:工作的空缺还是有的,关键是人们愿不愿意放下姿态,或者转变观念考虑从事一些以前没考虑过的工作。
工作,属于灵活应变的人
我们看到,工作是属于灵活应变的人。
总理夫人何晶曾经转发过,一个演艺界的小哥,很不幸他从事的是本地人认为最不需要的“艺术活动”。

来源:何晶Facebook

(左一) 这个活跃在新马地区的31岁男演员,在疫情期间转行去送外卖了。
对于他来说这没什么不好,他表示每天能骑20多千米,送10-15次外卖,已经做了1个月了。
能赚点零花钱,又能健身。

*示意图 thestar
一个在新航工作了超过7年的前空间,疫情期间摸索著当网红,在家给大家演示新航的专业服务。

一位新航执飞13年的老飞行员,在跳槽过程中赶上了疫情,直接失业了。他临时做起了汽车美容的小生意。
他投资了一辆货车,做起了上门汽车打蜡生意。

截图来源:8频道《狮城时事》
更多的航空业工作人员都在谋求转行,或者临时工作维持生计。
我们在公交站和地铁站附近看到的“安全距离大使”,有些就是从航空业来的。


还有一些新航空姐,去驰援医院了。
她们可以做一些基础护理,让专业医护人员,能够腾身对抗疫情。

网友对于这些“转型”,大多数都抱着“理解”、“赞同”的态度。

“我也是一样,大家都在努力赚钱养家。”

“能屈能伸,适者生存。”
也许,你正在失业中,也许,你正在做着一份不那么理想的工作。
要记得,一切都是暂时的。
竞争优势保证
2021年新加坡经济回弹
在金管局最新的《经济师调查报告》中,同时也预测了下一年2021年的经济增长。
综合23位经济分析师,2021年新加坡经济将回弹增长4.8%。

根据历史数据我们也能看到,每一次危机后,新加坡的经济都会强势反弹。

(图源:tradingeconomics)
陈振声部长的讲话中也提到,在经济方面,新加坡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
新加坡不会跟风贸易保护主义,通过这场危机新加坡向世界各国证明了新加坡信守承诺。
“我们没有实施出口限制,我们的生产线照常运作,为全球供应链提供重要的材料,也满足了本地需求。我们的港口和机场也保持开放,确保人流和物流保持顺畅。”

(来源:CNA)
陈振声表示这些都凸显了新加坡诚信可靠的一面,这一点对跨国集团尤其重要。
就像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一样,当时新加坡没有实施出口限制。这巩固了我们的良好信誉,最终使我们成功将裕廊岛打造成一个石油化工业中心。

因为良好的信誉,新加坡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世界各地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全球利润最高的十种药物中,有四种药物的工厂就设立在新加坡;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七大特殊化学品出产国。

此外,新加坡还将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开放,推动基础建设。
陈振声相信,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只要我们有好点子,我们还是能够引领世界!
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经济具有周期性,新加坡在过去一次次“危机”中证明了有“危”也有“机会”。

根据著名商业杂志CEO WORLD,疫情过后,2020年全球最佳的投资或经商国家排名新加坡排名第一!

(图源:business time)
在疫情期间,各国资本流入新加坡,外汇储备逆市增长。这些都是黑暗中的小火苗。
新加坡,依然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