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变可靠、代价很昂贵、成本吓死人,车资没跟上,接下来四年公交车资很可能每年都要涨。(海峡时报)
SMRT周三(7月31日)请大家看了一出“惊悚片”:
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9财年集团蒙受了1亿5500万元的巨额亏损,比2018财年亏损的8600万元激增了80%。这是SMRT连续两年蒙受巨额亏损。
新捷运经营的滨海市区线(Downtown Line)过去三年也亏损了1.25亿新元。很显然,地铁车资收入根本无法用于抵消营运成本。
可靠度可媲美港台但问题不少
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7月初在国会上曾说过,新加坡地铁的可靠度已经可以媲美香港和台湾,但维修营运成本却节节攀升开支庞大,加上营运业者没有严格遵守全面落实公共运输理事会(PTC)的车资调整方程式,更是雪上加霜。

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国会视频截图)
许文远还说,2016年至2017年之间,经营地铁网络的总成本增加了约2.7亿元。不过地铁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花很多年时间及数亿元,“因为南北和东西线都已老旧,很多零件需要更新或更换。”
“如果一路来都严格遵循PTC的车资方程式,业者就能较好地支付加强维护工程所需的费用……我们必须有条不紊地全面实施这套方程式,在接下来的4年里调整车资。”
后面那句才是重点:接下来4年会调整巴士和地铁的车资,往哪个方向调不难猜吧。
简单说就是:地铁变可靠、代价很昂贵、成本吓死人,车资没跟上,接下来四年公交车资很可能每年都要涨。
那好,红蚂蚁就要问啦:
一、维修营运成本飙升,是不是政府与业者没未雨绸缪规划好,凭什么让乘客埋单?
二、地铁本来就应该可靠(不然谁搭地铁),只不过2011年底地铁在东西南北线同时故障造成大瘫痪暴露出问题,这也关乘客的事?
三、地铁是公共运输,由政府给交通补贴天经地义,成本为何要转嫁给乘客?
营运维修成本是个什么样的“无底洞”?
先来看看SMRT的这组2019财年数据(新元):

(SMRT官网)
车资收入+非车资收入(租赁及广告收入):7亿8130万元
员工成本:4亿1930万元
折旧:3720万元
修理与维修:1亿6720万元
能源成本:7310万元
其他营运开支:2亿5000万元
加加减减后,就有了巨大的1亿5500万元赤字。唯一不清楚的是,其他营运成本具体包括什么?会不会是轨道和站内设施如:进站闸门、自动扶梯、电梯、月台屏障门的维修费,以及车站与列车清洁费?这笔数额非常庞大。
和去年同比,SMRT员工成本和能源成本都增加了,但车资收入却从7亿4320万元降至7亿3660万元,少了660万元。员工成本增加并非因为大家都加薪了,想得美,而是员工人数增加了,人多好办事。

(SMRT官网)
2014年至今,工程师翻倍至超过430人。前线维修人员有超过3100人,四年来增加了41%。SMRT员工总数约5400人,增加了31%。
你是不是想问,SMRT不是还有860间可供出租的零售商铺的租金与广告收入吗?不够用啦。
交通部发言人7月20日答复《海峡时报》一名读者关于非车资收入的提问时指出,
“业者从广告和租赁店铺所赚取的非车资收入,只能抵消少于10%的营运成本。”
根据7月底新发布的《家庭开支调查报告》,过去五年内,一般家庭花在乘搭巴士、地铁或轻轨列车的每月开销减少了6元,却更常选择搭德士和私召车,平均开销每月增加10月,可见地铁车资收入逐年在减少。
去哪里找钱支付剩余的“一角钱”营运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目前的情况整理为:
为支付一块钱营运成本:
5角来自车资收入;
1角来自非车资收入;
3角来自政府津贴;
剩余的1角则是个未知数。
不涨车资,如何支付这剩余的1角钱?羊毛始终要出在羊身上。
可靠度四年内提升7倍这么值得骄傲?
对地铁的可靠度提升,许文远是这么解释的:在2014年及更早以前,东西线和南北线的列车平均每行驶少于10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延误超过五分钟的事故。

(海峡时报)
截至今年6月,地铁列车每行驶超过95万公里才发生一起超过五分钟的延误。历史最悠久的南北线更新后,表现更是出色,平均每行驶超过143万5000公里才发生一起延误超过五分钟的事故。许文远还说,与2015年相比,新加坡地铁的可靠度提升了七倍以上。
SMRT集团总裁梁建鸿在7月30日发布的《SMRT企业2018/2019财政年集团报告》则提到,今年4月,SMRT集团已将企业重组为四大业务——地铁、公路、工程和体验。集团也新成立了一支工程团队,用于提升SMRT的铁路工程能力、后勤和培训等,让地铁团队能更专注于提供可靠的服务。
紧跟时事的蚁粉应该有注意到,SMRT曾有一段时期将精力投放在零售方面,现在终于回归正途,将精力投在工程上,这才是对乘客负责任的做法。
新加坡地铁系统自1987年投入服务后,可靠度一直棒棒哒有目共睹,可是在2011年12月却突然成绩不及格。会不会真的被某位地铁洋专家说中:有人在工作时睡觉?
看来现在总算清醒了。
做体检喝凉茶吃补药已没用,地铁整个被推进重大手术室
2011年敲响的那记警钟让业者和乘客都意识到,地铁硬件设施已经相当老旧必须更换,否则再细致的维修也只能隔靴搔痒。地铁身体不好,已经不是定期做体检、喝凉茶吃补药可以搞得定的。
SMRT地铁系统在2013年开始动大型手术提高可靠度,将木制轨枕换成混凝土制,导电轨道全部焕然一新,然后逐步更换地铁信号系统。紧锣密鼓进行着的还有更换轨道电路,以及整个地铁系统的电力供应系统的更新工程目,减少列车因电力不稳定而发生故障的频率。

地铁维修堪比一场大手术。(海峡时报)
除了更换固定硬件设施之外,陆交局购置的66辆崭新列车也分批投入服务,逐步“换血”,替换下服务了30多年的老旧地铁列车,让它们得以“荣休”。那些较旧的列车也进行硬件提升:更换车厢冷气系统、换上新的电子车门、提升车厢内播报系统,重新装修列车内部等。
这就像我们的组屋单位住了30年以后,也必须强化结构修补墙壁裂缝,更换提升电梯、布置新的电力管线、撤换水管、重新装修厕所和浴室、重新铺设防水层等。一切完成后又可以安全舒适地住上下一个30年,否则天天这里坏那里坏,烦不胜烦,吃苦的还是自己。
有装修过房子的蚁粉应该知道,那种费用相当令人肉疼。除非你不想继续住在房子里,不然还是得乖乖掏腰包。
让政府用交通津贴埋单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蚁粉心里肯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号,让政府出钱把那“无人问津”的1角钱付清不就完了?政府干嘛这么吝啬?
真是这样吗?
按照地铁融资新框架,政府出钱盖完基础工程(如地铁站)、建轨道、购买第一批列车之后,就应该转交给业者各自营运自负盈亏。不料,维修与营运费用超速飙升,业者的收入杯水车薪,政府不得已只能给予业者津贴。给著给著给就超过30%,顶到头了。政府的期望是将营运津贴减至零,让车资收入全额支付营运成本,但这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