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岛有83个湿巴刹(菜场)是照常开放的!

(来源:ST)
各大超市也是正常开放,对于那些受欢迎的囤货品进行了限购。
限购范围包括快熟面、蔬菜、白米、鸡蛋、新鲜肉类和纸质产品,保证每个人都能买到。

新加坡的三次抢购就这样“有惊无险”的度过了~
其实掐指一算,这些都是发生在疫情刚刚爆发不久的2020年2月-4月之间, “抢“源于没有安全感,坡岛人们在一次次惊慌过后逐渐锻炼出良好的心态和认识到这三点:
新加坡物资不会断供
超市会一直开
人们可以一直出去购物
后来新加坡就很少再发生抢超市事件了
。 在疫情中 新加坡这些人性化措施
新加坡阻断期两周年,2020年4月7日 - 2022年4月7日,新加坡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日子。
李显龙总理似乎颇有感慨,刚刚写了一篇长长的回顾文章

(图源:FB)
李显龙总理回顾“阻断期”全文翻译
两年前的今天,新加坡进入了 "阻断期"。面对无关联的病例激增,我们做出了这个艰难而激烈的决定,以降低数字,保护生命。
商店和企业都关闭了,许多员工转为远程工作,而学校则全面实行在家学习。我们的街道变得寂静。这是一个颠覆性变化的时代。主要部门停工,我们的经济受到打击。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新加坡人仍然团结一致,坚韧不拔。邻居们把食物和日用品送到那些自己无法做到的地方。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助弱势群体。政府推出了全面的财政支持措施,以挽救生计和企业。同时,医疗保健和基本工作人员首当其冲,以保持我们的社会运作。
今天,我们的情况要好得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接种了疫苗并得到了加强。许多人感染了病毒,并从中恢复过来,提高了我们的人口免疫力。我们已经建立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根据需要调高或调低。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也在安全和负责任地行事。尽管我们放宽了戴口罩的规定,我很高兴看到大多数新加坡人都谨慎地选择在户外戴口罩。
然而,我们还远远没有走出困境。我们的医疗系统仍然面临着沉重的负担,医护人员日夜不停地工作。在我们适应新常态的时候,请继续履行社会和个人责任,例如在感到不舒服时进行自我检测,并遵守现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让我们继续向前迈进,共同度过这场大流行。- 李显龙

回顾新加坡疫情两三年,为了保障一些行业和整体经济,政策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似乎位于中间。
被人批评过“不干脆”、“中庸=平庸”之类的,但是现在一些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坡的人性化措施还是很到位的!在防疫的同时,努力不影响正常生活。
1)阻断期不等于“封城”
新加坡最严格的防疫措施发生在2020年4月-6月期间,就是著名的阻断期:
大部分人停工、学校停学,人们被建议留在家阻断病毒传播。

但是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全岛注意:新加坡“封城”透露更多细节!这20件事竟还能做!
大到关键行业不停,小到宠物医院继续开放,连剪头发,如何打包餐食都帮你考虑好了。
尽量不影响社会运转和人们生活的政策方针也始终贯穿随后的两年防疫。
2)发放补贴
2020年伴随阻断期,很多行业还是受到影响,政府在发补贴方面一点都不手软。
当时2个月3次预算案政府共拨款599亿新元!

比如说本地员工在2020年4月的薪资一律将获政府补贴高达75%(薪资顶限为4600新币) 时任财政部长王瑞杰呼吁企业不要给员工无薪假,更不要裁退他们。
抗疫两年新加坡每当有新政策出炉,总有伴随着配套的补贴和其他援助方案。
3)儿童隔离需陪同
新加坡在奥密克戎时期经历了更多年轻人感染,其中不乏很多儿童。

(图源:8视界)
2021年12月新加坡卫生部专门澄清,自从疫情以来那些年龄12岁及以下的儿童都会在一名监护者的陪同下接受隔离, 即使13到19岁的青少年,只有在监护者的书面同意下,才会让他们单独隔离。
这个公共卫生措施适用于任何人,无论是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还是外国人。
2022年2月,新加坡博览中心的隔离设施翻新,其中儿童和陪护者的房间条件是最好的。

(图源:today)
4)发放防疫物资
李显龙总理曾经承认在新加坡疫情初期,误判了新冠原始毒株的威力,当时没有及时鼓励人们戴口罩。
2020年3月前后,口罩在全球也属于紧缺物资, 后来新加坡痛定思痛,口罩供应基本没断过,每隔2个月左右全民发放一次口罩。

(来源:mothership )
中间还发过消毒洗手液、漱口水、血氧仪、新冠自助检测盒等~
这些都是无论身份,只要长居新加坡的人都获得的防疫物资。

免费抗原检测仪(海峡时报)

免费消毒液

免费血氧仪
发放物资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种福利,其实也是把防疫责任交还给个人,减轻医疗压力。
如果每个人都戴好口罩,重视手部清洁,病毒已被阻断不少; 觉得自己生病了,先用血氧仪+抗原检测自测,而不是一窝蜂地涌向诊所。
5)实事求是,打预防针
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几次病例激增中,新加坡不惧对“最坏情况”的描述。
在德尔塔那波疫情中,专家和卫生部预测峰值是5000例左右,并且在日增2000、3000的时候已经告知。
在奥密克戎时期,卫生部长王乙康公开提醒:“大浪要来了,大家准备好。”

(来源:cna)
专家预测病例峰值可能达到3万例左右,最后峰值在2万5千例后逐渐回落。

我们不能说专家和卫生部是“神预言”,只能说他们毫无避讳地将模型演算出来的数字告诉大家。
6)精神上的鼓舞
在疫情中,新加坡始终关注人们的精神状态。
疫情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教育民众不惧怕病毒,后来疫情严重时候,主要强调感染了也不要恐慌或自卑。
早在第一次发生抢超市(2020年2月8日)时,李显龙总理就说过:
“最大的考验不是病毒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维护我国的社会凝聚力,做好心理防备,共同抗炎。
面对新病毒的惶恐,我能够理解,但是如果变成惊慌失措,这无济于事。”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贯穿着新加坡这几年防疫, 2021年3月31日晚上8点,人们在阳台上欢呼为#“新心相连”鼓掌。

“从你的窗口,门口和屋顶上,为那些医生,护士,护工,救急人员,快递员,仓储员,清洁工,超市员工等人鼓掌。是他们让新加坡在特殊时期,安全、正常地维持运转!”
很多小区在晚上8点响起掌声和欢呼声~ (来源:ahchang)
就连本地明星孙燕姿也在自家阳台上敲小锣~
(图源:社交平台@孙燕姿)

这样鼓舞人心的活动,在疫情中还有过很多次。
抗疫小组组长黄循财曾为基层工作人员不易而流泪,李显龙总理每次出来讲话,必然先安抚和鼓舞人心。
回顾这一切,说明夜终将会过去,灯也会再亮起来~
加油,期待解封后的精彩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