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島有83個濕巴剎(菜場)是照常開放的!

(來源:ST)
各大超市也是正常開放,對於那些受歡迎的囤貨品進行了限購。
限購範圍包括快熟面、蔬菜、白米、雞蛋、新鮮肉類和紙質產品,保證每個人都能買到。

新加坡的三次搶購就這樣「有驚無險」的度過了~
其實掐指一算,這些都是發生在疫情剛剛爆發不久的2020年2月-4月之間, 「搶「源於沒有安全感,坡島人們在一次次驚慌過後逐漸鍛鍊出良好的心態和認識到這三點:
新加坡物資不會斷供
超市會一直開
人們可以一直出去購物
後來新加坡就很少再發生搶超市事件了
。 在疫情中 新加坡這些人性化措施
新加坡阻斷期兩周年,2020年4月7日 - 2022年4月7日,新加坡已經走過最艱難的日子。
李顯龍總理似乎頗有感慨,剛剛寫了一篇長長的回顧文章

(圖源:FB)
李顯龍總理回顧「阻斷期」全文翻譯
兩年前的今天,新加坡進入了 "阻斷期"。面對無關聯的病例激增,我們做出了這個艱難而激烈的決定,以降低數字,保護生命。
商店和企業都關閉了,許多員工轉為遠程工作,而學校則全面實行在家學習。我們的街道變得寂靜。這是一個顛覆性變化的時代。主要部門停工,我們的經濟受到打擊。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新加坡人仍然團結一致,堅韌不拔。鄰居們把食物和日用品送到那些自己無法做到的地方。志願者們自發組織起來,幫助弱勢群體。政府推出了全面的財政支持措施,以挽救生計和企業。同時,醫療保健和基本工作人員首當其衝,以保持我們的社會運作。
今天,我們的情況要好得多。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接種了疫苗並得到了加強。許多人感染了病毒,並從中恢復過來,提高了我們的人口免疫力。我們已經建立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根據需要調高或調低。作為一個社會,我們也在安全和負責任地行事。儘管我們放寬了戴口罩的規定,我很高興看到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謹慎地選擇在戶外戴口罩。
然而,我們還遠遠沒有走出困境。我們的醫療系統仍然面臨著沉重的負擔,醫護人員日夜不停地工作。在我們適應新常態的時候,請繼續履行社會和個人責任,例如在感到不舒服時進行自我檢測,並遵守現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讓我們繼續向前邁進,共同度過這場大流行。- 李顯龍

回顧新加坡疫情兩三年,為了保障一些行業和整體經濟,政策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東方,似乎位於中間。
被人批評過「不幹脆」、「中庸=平庸」之類的,但是現在一些政策已經初見成效。


我們不得不承認,小坡的人性化措施還是很到位的!在防疫的同時,努力不影響正常生活。
1)阻斷期不等於「封城」
新加坡最嚴格的防疫措施發生在2020年4月-6月期間,就是著名的阻斷期:
大部分人停工、學校停學,人們被建議留在家阻斷病毒傳播。

但是可以做的事情還是很多全島注意:新加坡「封城」透露更多細節!這20件事竟還能做!
大到關鍵行業不停,小到寵物醫院繼續開放,連剪頭髮,如何打包餐食都幫你考慮好了。
儘量不影響社會運轉和人們生活的政策方針也始終貫穿隨後的兩年防疫。
2)發放補貼
2020年伴隨阻斷期,很多行業還是受到影響,政府在發補貼方面一點都不手軟。
當時2個月3次預算案政府共撥款599億新元!

比如說本地員工在2020年4月的薪資一律將獲政府補貼高達75%(薪資頂限為4600新幣) 時任財政部長王瑞傑呼籲企業不要給員工無薪假,更不要裁退他們。
抗疫兩年新加坡每當有新政策出爐,總有伴隨著配套的補貼和其他援助方案。
3)兒童隔離需陪同
新加坡在奧密克戎時期經歷了更多年輕人感染,其中不乏很多兒童。

(圖源:8視界)
2021年12月新加坡衛生部專門澄清,自從疫情以來那些年齡12歲及以下的兒童都會在一名監護者的陪同下接受隔離, 即使13到19歲的青少年,只有在監護者的書面同意下,才會讓他們單獨隔離。
這個公共衛生措施適用於任何人,無論是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還是外國人。
2022年2月,新加坡博覽中心的隔離設施翻新,其中兒童和陪護者的房間條件是最好的。

(圖源:today)
4)發放防疫物資
李顯龍總理曾經承認在新加坡疫情初期,誤判了新冠原始毒株的威力,當時沒有及時鼓勵人們戴口罩。
2020年3月前後,口罩在全球也屬於緊缺物資, 後來新加坡痛定思痛,口罩供應基本沒斷過,每隔2個月左右全民發放一次口罩。

(來源:mothership )
中間還發過消毒洗手液、漱口水、血氧儀、新冠自助檢測盒等~
這些都是無論身份,只要長居新加坡的人都獲得的防疫物資。

免費抗原檢測儀(海峽時報)

免費消毒液

免費血氧儀
發放物資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種福利,其實也是把防疫責任交還給個人,減輕醫療壓力。
如果每個人都戴好口罩,重視手部清潔,病毒已被阻斷不少; 覺得自己生病了,先用血氧儀+抗原檢測自測,而不是一窩蜂地湧向診所。
5)實事求是,打預防針
我們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幾次病例激增中,新加坡不懼對「最壞情況」的描述。
在德爾塔那波疫情中,專家和衛生部預測峰值是5000例左右,並且在日增2000、3000的時候已經告知。
在奧密克戎時期,衛生部長王乙康公開提醒:「大浪要來了,大家準備好。」

(來源:cna)
專家預測病例峰值可能達到3萬例左右,最後峰值在2萬5千例後逐漸回落。

我們不能說專家和衛生部是「神預言」,只能說他們毫無避諱地將模型演算出來的數字告訴大家。
6)精神上的鼓舞
在疫情中,新加坡始終關注人們的精神狀態。
疫情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教育民眾不懼怕病毒,後來疫情嚴重時候,主要強調感染了也不要恐慌或自卑。
早在第一次發生搶超市(2020年2月8日)時,李顯龍總理就說過:
「最大的考驗不是病毒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維護我國的社會凝聚力,做好心理防備,共同抗炎。
面對新病毒的惶恐,我能夠理解,但是如果變成驚慌失措,這無濟於事。」

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始終貫穿著新加坡這幾年防疫, 2021年3月31日晚上8點,人們在陽台上歡呼為#「新心相連」鼓掌。

「從你的窗口,門口和屋頂上,為那些醫生,護士,護工,救急人員,快遞員,倉儲員,清潔工,超市員工等人鼓掌。是他們讓新加坡在特殊時期,安全、正常地維持運轉!」
很多小區在晚上8點響起掌聲和歡呼聲~ (來源:ahchang)
就連本地明星孫燕姿也在自家陽台上敲小鑼~
(圖源:社交平台@孫燕姿)

這樣鼓舞人心的活動,在疫情中還有過很多次。
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曾為基層工作人員不易而流淚,李顯龍總理每次出來講話,必然先安撫和鼓舞人心。
回顧這一切,說明夜終將會過去,燈也會再亮起來~
加油,期待解封后的精彩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