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教会所在志愿服务体制内是一不容忽视的力量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新加坡15岁以上的公民,约85%有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新加坡政府重视宗教活动的法制建设,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宗教之间平等相处,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如某家寺庙只限于本民族人士参与,就不可以成为公益机构。公益机构必须不分种族,所有活动要向各族群人士开放。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是新加坡著名宗教会所之一,长期致力于筹善款、做善事,促进宗教、种族和社会和谐,备受各界尊敬。该公益机构常年为大众提供免费素食,几十年每天风雨无阻。自2002年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每年向中国云南贫困地区捐款10万新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该公益机构都有募捐。新加坡德教太和观作为新加坡宗教界规模最大的公益机构,近30年来创办了50多家慈善和志愿服务机构,聘请来自14个国家、不同宗教种族的700多名员工,同时使用许多志愿者,每年免费为2000多个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每天无偿为750多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年开支400多万新元。
新加坡全国志愿服务和慈善中心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慈善捐款或是志愿服务,宗教组织都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受访者中60%捐钱给宗教会所,27%到宗教会所做义工。

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行善行列
新加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规定捐款给公益机构的企业可获得2.5倍的扣税优惠。
(一)持续抨击盈利性企业缺乏行善的内在动力,鼓励企业积极行善
新加坡企业获取利润后,并没有法律制度硬性要求他们去履行社会责任。2013年3月,新加坡媒体发表题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义务”的社论,感叹本地企业并不热衷于慈善。新加坡全国志愿服务和慈善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所属股份资本50万新元以上的会员企业当中,62%的慈善捐助金额还不到公司缴税前盈利的0.5%,这些公司现金捐款的中位数是1.2万新元;更让该中心担忧的是,工商联合总会18400多家公司会员中,仅有123家对网上调查和邮寄调查作出了回应。2016年5月,新加坡媒体发表题为“向一个划时代大慈善家致敬”的社论,对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博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时高度颂扬李成义的父亲—李氏基金创始人李光前、外祖父陈嘉庚为社会大众福祉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社论援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评论:“新加坡有很多成功的商人,但很少人像李成义那样,成为更杰出的慈善家。”社论鼓励企业家和普通民众向李成义看齐,为社会做出贡献。新加坡政府认为,要把企业行善提升到新的层次,让行善成为激发企业领导力和提升企业形象的动力,同时为企业和受益者带来正面影响,当下企业行善面对的主要挑战,不是“为什么要行善”,而是“行善可以为企业和受益者带来什么改变”。为庆祝建国50周年,2015年新加坡政府把企业捐款扣税优惠临时调高到3倍,结果捐款金额比2014年增加了24%。
(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热心公益
新加坡对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方式界定为:以企业名义捐钱、捐物、免费借出公司资产或资源、向公益慈善组织购买产品或服务、免费提供公司服务,以及员工参与志愿服务,但不包括企业赞助和员工以个人名义捐款。
为加快企业行善的前进步伐,新加坡于2013年2月成立“企业行善理事会”。该会定期举办企业和公益机构的社交活动,为义工举办管理培训工作坊,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司企业对参与慈善活动的认识,同时吸引更多公司成为理事会成员。新加坡人民协会(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覆蓋全国各个社区的法定机构)长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计划项目。2015年,该协会与200多家企业合作,派送1320万新元的食品礼券,帮助约2万个家庭,其下属1800个基层组织、3万多名基层领袖、无数义工参与了项目活动。
新加坡2006年成立社会企业委员会,2009年成立社会企业协会和社会企业发展中心。政府还设立了社区关怀企业基金计划,先后提供1000万元资金,为80余家社会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帮助他们创业。2015年,新加坡约有170家社会企业,其中90家是独立的或者附属于志愿服务和慈善团体,80家是合作社。
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新加坡每4家企业中有3家参与了志愿服务或慈善捐款,其中54%的企业通过现金捐款、38%为活动赞助、49%为实物捐赠;志愿服务中位数的小时数为10小时,有44%的企业加入了义工行列;受惠对象分别为儿童占44%、年长者40%、困难家庭34%;许多企业的员工每年享有两天做义工的带薪假期;企业捐款9.1亿新元,个人捐款4.5亿新元,破历史记录。
综上,新加坡志愿服务制度展示给人们的核心内涵是:坚守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打造关爱社会,使慷慨助人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将行善理念注入“国民DNA”,抵御族群撕裂、社会分化等负面影响,社会管理者与平民百姓共襄善举,让国民有条件有机会通过做义工,或以义演、义卖、义拍、义展、义赛、义诊、义走等形式奉献一份爱心,持续引导志愿服务成为社会生活的永恒时尚,凝聚民心,升华理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作者:天骜 2017年4月第二次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