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教會所在志願服務體制內是一不容忽視的力量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新加坡15歲以上的公民,約85%有著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新加坡政府重視宗教活動的法制建設,對宗教的社會功能有清醒的認識,通過各種手段維護宗教之間平等相處,促進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如某家寺廟只限於本民族人士參與,就不可以成為公益機構。公益機構必須不分種族,所有活動要向各族群人士開放。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是新加坡著名宗教會所之一,長期致力於籌善款、做善事,促進宗教、種族和社會和諧,備受各界尊敬。該公益機構常年為大眾提供免費素食,幾十年每天風雨無阻。自2002年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每年向中國雲南貧困地區捐款10萬新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等災害發生時,該公益機構都有募捐。新加坡德教太和觀作為新加坡宗教界規模最大的公益機構,近30年來創辦了50多家慈善和志願服務機構,聘請來自14個國家、不同宗教種族的700多名員工,同時使用許多志願者,每年免費為2000多個病人提供醫療服務,每天無償為750多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年開支400多萬新元。
新加坡全國志願服務和慈善中心2014年調查數據顯示,無論是慈善捐款或是志願服務,宗教組織都是積極的推動者和參與者,受訪者中60%捐錢給宗教會所,27%到宗教會所做義工。

吸引更多企業加入行善行列
新加坡政府鼓勵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規定捐款給公益機構的企業可獲得2.5倍的扣稅優惠。
(一)持續抨擊盈利性企業缺乏行善的內在動力,鼓勵企業積極行善
新加坡企業獲取利潤後,並沒有法律制度硬性要求他們去履行社會責任。2013年3月,新加坡媒體發表題為「企業必須承擔社會義務」的社論,感嘆本地企業並不熱衷於慈善。新加坡全國志願服務和慈善中心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所屬股份資本50萬新元以上的會員企業當中,62%的慈善捐助金額還不到公司繳稅前盈利的0.5%,這些公司現金捐款的中位數是1.2萬新元;更讓該中心擔憂的是,工商聯合總會18400多家公司會員中,僅有123家對網上調查和郵寄調查作出了回應。2016年5月,新加坡媒體發表題為「向一個劃時代大慈善家致敬」的社論,對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博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時高度頌揚李成義的父親—李氏基金創始人李光前、外祖父陳嘉庚為社會大眾福祉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社論援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評論:「新加坡有很多成功的商人,但很少人像李成義那樣,成為更傑出的慈善家。」社論鼓勵企業家和普通民眾向李成義看齊,為社會做出貢獻。新加坡政府認為,要把企業行善提升到新的層次,讓行善成為激發企業領導力和提升企業形象的動力,同時為企業和受益者帶來正面影響,當下企業行善面對的主要挑戰,不是「為什麼要行善」,而是「行善可以為企業和受益者帶來什麼改變」。為慶祝建國50周年,2015年新加坡政府把企業捐款扣稅優惠臨時調高到3倍,結果捐款金額比2014年增加了24%。
(二)完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熱心公益
新加坡對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方式界定為:以企業名義捐錢、捐物、免費借出公司資產或資源、向公益慈善組織購買產品或服務、免費提供公司服務,以及員工參與志願服務,但不包括企業贊助和員工以個人名義捐款。
為加快企業行善的前進步伐,新加坡於2013年2月成立「企業行善理事會」。該會定期舉辦企業和公益機構的社交活動,為義工舉辦管理培訓工作坊,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公司企業對參與慈善活動的認識,同時吸引更多公司成為理事會成員。新加坡人民協會(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覆蓋全國各個社區的法定機構)長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計劃項目。2015年,該協會與200多家企業合作,派送1320萬新元的食品禮券,幫助約2萬個家庭,其下屬1800個基層組織、3萬多名基層領袖、無數義工參與了項目活動。
新加坡2006年成立社會企業委員會,2009年成立社會企業協會和社會企業發展中心。政府還設立了社區關懷企業基金計劃,先後提供1000萬元資金,為80餘家社會企業提供種子基金,幫助他們創業。2015年,新加坡約有170家社會企業,其中90家是獨立的或者附屬於志願服務和慈善團體,80家是合作社。
2015年統計數據表明,新加坡每4家企業中有3家參與了志願服務或慈善捐款,其中54%的企業通過現金捐款、38%為活動贊助、49%為實物捐贈;志願服務中位數的小時數為10小時,有44%的企業加入了義工行列;受惠對象分別為兒童占44%、年長者40%、困難家庭34%;許多企業的員工每年享有兩天做義工的帶薪假期;企業捐款9.1億新元,個人捐款4.5億新元,破歷史記錄。
綜上,新加坡志願服務制度展示給人們的核心內涵是:堅守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打造關愛社會,使慷慨助人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將行善理念注入「國民DNA」,抵禦族群撕裂、社會分化等負面影響,社會管理者與平民百姓共襄善舉,讓國民有條件有機會通過做義工,或以義演、義賣、義拍、義展、義賽、義診、義走等形式奉獻一份愛心,持續引導志願服務成為社會生活的永恆時尚,凝聚民心,升華理念,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作者:天驁 2017年4月第二次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