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是农历蛇年,或许也是重新认识蛇这一物种的好时机。
全球约有4000种蛇,其中60多种能在新加坡找到:根据国家公园局出版的一份防蛇指南,新加坡有67种蛇,爬虫协会称新加坡有69种蛇,《新加坡物种保护红皮书》则列出64种,其中有27种属于濒危或极危物种。
路杀是蛇的头号威胁
为了解我国公路网对两栖和爬虫类动物的动物所构成的威胁,新加坡爬虫协会从2021年开始展开“两栖与爬虫类动物路杀”项目。公众若发现有两栖或爬虫类动物遭车辆碾死或撞死,可上协会网站提交相关信息与图片。
比起其他野生动物,两栖和爬虫类动物更容易遭遇路杀,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是冷血动物,需要依赖外部的热源来保持体温正常,因此更常在夜晚时到会散发热量的柏油路上取暖。
另外,它们体型很小,一般公路使用者不容易注意到,加上移动缓慢,“魂断公路”的概率因此提高。
专家也认为,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导致更多蛇死于道路的原因之一。
爬虫协会通常在每年气温较高的月份会发现更多的道路死亡案例,但协会主席拉贾(Kamalakannan Raja)告诉《海峡时报》,这个现象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根据协会的记录,从2021年至2023年,新加坡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道路死亡总数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168例,到2022年的194例,和2023年的247例,但2024年仅记录了180例。
拉贾说,2024年死亡数字下降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较少人到大自然散步,留意地面的人少了,协会接获的通报也随之减少。
不过,蛇还是遭遇路杀最多的动物,人们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发现了499条死蛇,其中以网纹蟒(reticulated python)居多。在同一时期,还有152只蜥蜴、115只两栖动物和27只乌龟死于路杀。
拉贾补充说,新加坡的蛇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捕食小动物,也是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食物来源,因此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它们。
“在新加坡,我们的蟒蛇,尤其是城市地区的蟒蛇,肩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助我们控制啮齿动物或害虫的数量。”
人们对蛇的最大误解是以为蛇都有毒,都想伤害人类。
但事实上,新加坡能找到的蛇当中,只有七种毒性较强,须特别警惕。只要与蛇保持距离,不要挑衅,蛇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类。
这七种毒蛇是:
眼镜王蛇(king cobra)
黑射毒眼镜蛇(black spitting cobra)
金环蛇(banded krait)
带状珊瑚蛇(banded coral snake)
蓝长线马来珊瑚蛇(Malayan blue coral snake)
瓦氏蝮蛇(Wagler’s pit viper)
红树林竹叶青蛇(mangrove pit viper)
以下是14种极度濒危野生蛇类品种:
1、三角渔游蛇(Triangle Keelback)
主食:青蛙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个品种在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很常见,但新加坡自1995年后就没看过它的踪影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2、紫斑小头蛇(Brown Kukri Snake)
主食:青蛙、蜥蜴及它们的蛋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一属的蛇被称为廓尔喀刀蛇,因为它们的巨大的獠牙像辜加兵(Gurkha)擅用反曲刀(kukri)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3、细白环蛇(Banded Wolf Snake)
主食:蜥蜴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英娘道(Eng Neo Avenue)树林、德光岛
小资料:是新加坡已知的三种环蛇中最为稀有的,虽然无害,但外形与有毒的眼镜蛇相似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4、碧玉猫蛇(Jasper Cat Snake)
主食:小老鼠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德光岛
小资料:这个品种因其身体美丽的花纹而得名,花纹类似于矿物碧玉。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5、南洋弱钝头蛇(Smooth Slug Snake)
主食:蛞蝓、蜗牛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个种类在新加坡极为稀有,仅在1978年和2014年收集到两只标本。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6、白点林蛇(White-spotted Cat Snake)
主食:青蛙、蜥蜴及小蛇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是新加坡最稀有的林蛇,消失了113年后在2009年被重新发现。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7、过树蛇(Haas’ Bronzeback)
主食:青蛙、蜥蜴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是新加坡六种树蛇最稀有的一种,因对淡水沼泽森林的偏好,而在新加坡生存。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淡水沼泽森林
8、斑首鞭蛇(Speckle-headed Whip)
主食:蜥蜴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在本地,瘦蛇属(Ahaetulla)中最稀有的蛇类,曾被认为仅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出没。但2017年在植物园的目击记录表明,它的分布可能更为广泛。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
9、图纹紫沙蛇(Painted Mock Viper)
主食:鱼和虾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种蛇属的蛇类具有轻微的毒性,但它们常常因头部形状与致命的响尾蛇相似而被误认为是毒蛇。因此,它们通常被称为“假响尾蛇”。
栖息地:淡水沼泽森林
10、钩盲蛇(lined blind snake)
主食:蚂蚁、白蚁及其幼虫。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它是该属中最大的物种之一,2019年9月,一位越野脚踏车爱好者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条钩盲蛇的遗体。新加坡上一次记录到这一物种是在1847年,经过漫长的172年后出现新记录,让学界振奋不已。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以挖掘为主,极少在地面上出现)
11、白腹盲蛇(White-bellied Blind Snake)
主食:软体昆虫的幼虫和蚯蚓
分布: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德光岛、乌鲁三巴旺树林
小资料:虽然比钩盲蛇分布更广,但由于它的穴居习性,这种蛇类很少被人们发现。
栖息地:成熟的次森林(以挖掘为主,极少在地面上出现)
12、雪兰莪泥蛇(Selangor Mud Snake)
主食:土壤无脊椎动物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新加坡在1914年发现雪兰莪泥蛇后,该品种就再也没有在新加坡出现过,时隔106年后在2020年有人在义顺沼泽林,再次发现这个品种,证实了该品种在新加坡的生存状态。
栖息地:淡水沼泽森林
13、黑水泥蛇(Blackwater Mud Snake)
主食:鱼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这种难以捉摸的物种于2014年在新加坡首次被发现,由于其神秘的习性和对未受干扰的淡水沼泽森林的偏好,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栖息地:淡水沼泽森林
14、马来亚褐蛇(Malayan Brown Snake)
主食:啮齿动物、青蛙、鱼
分布: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马来亚褐蛇是淡水沼泽的专家,非常罕见,仅限于新加坡中央蓄水池自然保护区以及其生态区周围的缓冲公园。
栖息地:淡水沼泽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