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
我们一家来新加坡已经半年时光了

以前在成都的时候,压根没愁过没朋友。一帮从中学开始的闺蜜,友谊超过20年,认识她们的时间比不认识的时间还长了,随时都能找到一个人出来看电影、做美睫、喝个下午茶。
来新加坡后 我的生日还举行过一次 线上模仿名画的派对 虽然远在成都,但大家都很配合

有这一群知心好友,在成都我基本没有过寂寞的感觉,自然也没有动力去认识更多的朋友。
闺蜜
隔空投食
Perseverance Prevails
收到闺蜜们寄过来的美食,简直就像一座小山。幸福感爆棚~~
久而久之,我的交友能力都退化了不少。
而到新加坡之后,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一个初中同学,而且还在我来后,她正巧回国了,连个面都没有照到。

就这样,对于我而言 新加坡是孤单的、举目无亲的全新生活 外面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于是,我遇到了 所有移居海外小伙伴的一大难题
一个30+的人
必须从头开始
经营自己的空白朋友圈
幸好,此次半年总结,我惊讶地发现我在新加坡居然也算是朋友遍坡了,而且不是那种泛泛之交,反而像加了催化剂一样飞快深入到好友阶段。
举个例子
前阵子,我和一个本地家庭,也就是孩子的幼儿园同学约一起野餐。野餐完两家人打算一起去超市,但对方妈妈发现自己没带钱包,干脆让我把她女儿先带到超市去,她等会来。 当时我和我老公都惊了,我老公看着她妈妈放心远离的背影,愣愣地问我:“就这么放心我们?”

当天的野餐
还有个例子
上周我带孩子到一个朋友小区学游泳,他家的先学完上去,让我等会上楼一起吃饭。我说好的,毕竟约饭很平常。
结果过一会儿,他家的娃直接把一整个钱包给我,说单元楼有门禁,需要刷卡进去。我又愣住,给我门禁卡就行了,还给我整个钱包,里面好像还有露出一角的信用卡,鼓鼓囊囊的也像有现金,再次感叹太信任我了吧!

收到钱包惊呆了
还有个更夸张的例子
带我租房的房产中介(当然也是中国来的),带我找房的过程中和我聊天非常投缘,最后提出认我当干女儿。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认干妈,答应之前还认真地问了我妈妈的意见,生怕她吃醋。后来我妈希望我在国外能有个亲人,同意我认亲。

母亲节的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学会的舞蹈,我们全家一起唱跳录给干妈。
通过这三件事,我彻底确认,我在新加坡是真的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了!一想到自己刚来时候的孤苦无依还有点心酸,还好现在在这里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现在,新加坡全面解封,每天都有很多初来乍到新加坡的华人妈妈,和曾经的我一样举目无亲,所以我想试着分享一下我在这边是怎么交到朋友的。
看完请大家放心
异国的生活绝不孤独
渠道一:小某书

和小某书认识的邻居一起遛娃
来新加坡之前,我是不玩某书的,刻板印象里那是名媛炫富的社区(对不起,我为我的无知道歉)。
但来新加坡后,因为小某书上的海外用户比较多,我也试着注册了一个,方便搜索遛娃信息,自己偶尔也会尝试发帖询问一些异国育儿问题,结果发现这上面的用户都很活跃,很热心地解答问题。
可以说,我最初期的朋友就是从小某书上碰到的,可能大家都是暂时租房,对网友说地址不会觉得透露隐私,大家都痛快报地址,我一下就发现了两个隔壁小区的邻居。 因为近,很快就开始频繁约著一起遛娃。
狮城辣妈社群

同龄娃更容易成为朋友
我刚来的时候因为租不到房,需要住一两个月的酒店,就有在辣妈群里询问有什么酒店推荐。当时记忆很深刻,一个群友很细致地查了很多酒店给我,而且还有她的居住体验。
我当时非常感谢,她说了一句让我非常受益的话,大意是大家都是同胞,在海外没有亲人,互助是理所应当,她以前也是受了别人的帮助才稳定下来,所以遇见需要帮助的新人,她也想把这份帮助传递出去。
这句话我到现在为止一直记着,之后我在辣妈的群里算半个老人,遇见新人问问题,也会很主动地解答,继续将这份帮助传递著。
毕竟来这里久了,你自己认为司空见惯不需细想的事情,对新人而言却是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捋直的经验。希望大家都不怕多一句话就能解答的问题,不吝分享。
孩子的学校

现在不仅和幼儿园家长约遛娃,还约上了下午茶 上面我提到第一位家长就是我在学校认识的,如今已经发展成非常好的朋友,也算是我深入交往的第一个本地家庭,经常约著放学后一起去附近的游乐场玩。
你可能会苦恼,遛娃时很难和别的家长深入认识,毕竟大家都顾著看娃,聊天完全碎片化,容易点到为止。
但我这个人说实话,是不怕提要求的。
初识那段时间,我正在筹备雅思考试申请硕士,我的弱点是口语,临考试前几天就问对方家长可不可以陪我说英文。然后就很自然地说了自己最近的规划,考试完她也很自然地问我结果,话匣子就此打开……
所以说我这个人算很主动,平常放学路上遇见顺路一个方向的家长,也会主动上去一起聊天。比如遇见印度裔的家长,还会主动聊看过的印度电视剧,结果被告知那是很老的一部哈哈。
图书馆义工

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徒步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新加坡的图书馆刷了接近90H的义工时长。
因为不上班,所以图书馆成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去处,在这里也能认识很多有趣的伙伴。大家其实都很出色,只不过因为配额问题难以找到工作,所以不约而同来到图书馆。
我在这里认识一个香港来的热爱徒步的小伙伴,两个人经常约著一起到不同的图书馆做义工,打卡全岛。
每次做义工,我们就会去顺便探索那个图书馆附近的徒步路线,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新加坡的各个角落。
各种学习兴趣班

两天学费350新,但是能在大海上横冲直撞当船长非常值。
我很爱体验各种活动,像滨海湾的瑜伽、西边的游艇驾船等等。
在游艇学校我就认识了两个有趣的灵魂,一个在游艇派对公司工作,一个喜欢海钓的护肤品老板,他们都年长于我,午休时我还向他们讨教过一些人生经验。
尤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那个护肤品老板学习很认真,遇见一道不懂的题就死抠,然后心生好感,觉得这种精神的人做事不会错,还主动买了他家研发的护肤品,用着居然意外适合我的油皮。
老公的同事家属

上次抽奖中了辣妈的音乐会门票,就约上老公同事家属一起去看了,留两个男人一起在家带娃。
其实最容易打开的社交圈,应该就是老公的同事家属。毕竟大家都在一个公司,某种程度上的夫人外交哈哈。
我老公是自己在公司群发了一个亲子群二维码,结果很多本地和国内过来的同事都扫码加入,拉家属进来。
大家因为在一个公司所以信任的速度特别快,友情进度条也迅速拉满。
到目前为止,我和老公的同事家庭已经一起钓过虾,捞过鱼,跳过舞,玩过游戏机,一起看过音乐会……
甚至还一起参加了新加坡宗乡会端午节比赛,组成的队伍勇夺第一名,赢了400新的奖金!

参加宗乡会端午节比赛勇夺冠军
同乡会
我是四川人,加入了天府会,三年会费90新真的算白菜价,毕竟群里经常有做生意的老板,赞助徒步活动物资或者举办午餐会什么的。
我上文提到的宗乡会比赛,也是在天府会的会员群里看到报名的。
那一天,因为我们上去比赛,孩子没人管,会员理事忙前忙后帮我们照相、登记和看孩子,比赛结束后还开车送我们回家,真正感受到了那一句“老乡见老乡,眼睛泪汪汪”的感动。
小区朋友
说实话,我感觉从小区认识的朋友比较少,虽然我本来以为应该是最多的,不过我还是认识了一些。
都是在电梯里!
只要上来一个说中文的,我都会赶紧拉家常,聊了几句后,到互相家里做客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我最想认识的是隔壁外国邻居,因为学校老师让我多带孩子认识外国人,锻炼他说英语,但无奈我的英语实在太差,朋友圈一直局限在华人圈子里。
不过,既然来到新加坡这个种族融合的地方,其实我很想勇敢突破自己的,所以最近我正试图写一封信塞到我邻居的信箱里。(因为口语的话肯定会结巴,词不达意。)

精心筹备的信 还在想什么时候塞去邻居的邮箱
人永远
需要朋友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认识朋友的渠道,希望对新来新加坡的宝妈有帮助。
看了这么多,你们千万别觉得我是社牛,我老公这个IT宅男有时候会戏称我是社交恐怖分子(火力太猛的意思),但我个人对自己的定义其实是社恐。 只是因为来到新加坡,孩子才四岁表达能力有限,可是给孩子找玩伴又是刚需,所以我不得不自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