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区是东南亚华语(华文,即汉语)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少数欧亚其他民族。官方语言有英语、华语(汉语)、马来语和印度语(泰米尔语)四种。

新加坡人口360万,其中75%是华人。在270万的华人当中,很多人的家庭主要用语是英语而不是华语。新加坡政府力促华语成为华人的母语,因此非常关注华文教育。由于华文课程一直无法有效协助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学习华语,所以华文课程经三番四次的改革,至今仍然在探索良策。
新加坡曾是一个方言地区,1979年,福建人占42.2%,潮州人占22.3%,广东人占17%。它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华人约占75%,其余的是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裔人。为了兼顾内外的安定,1979年立法规定英语为共同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三大种族的母语。也就是说华语是华人的母语,在此基础上,方言就必须让位于母语。

新加坡的华语本体规划是遵行中国内地的简体字、汉语拼音方案与普通话。为了实现“华语成为华人母语”的理想,新加坡展开了28年的推华运动。
“推广华语运动”
新加坡推广华语运动(以下简称推华)为一项常年公众运动,始于1979年,倡议者为时任总理李光耀。推华运动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十年(1979一1989)顺利完成“以华语取代方言,使华语成为华族共同语言” 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0 年开始,进展比较缓慢,目标是“使受英文教育者和年轻一代常说华语”和“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推华运动的终极目标是:第一,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忠诚的语言;第二,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高层语言。
推华大致可以归结为四大主题:一,华人应该学华语、说华语;二,学习华文,认识华族文化;三,强调学习华文的经济价值;四,学习华语是时尚的行为。
推华的标语是“华语Cool ”,轻松、时尚的标语拉近了年轻人和华语的距离。推华开幕式的节目轻松活泼,有滑稽小品、相声、诗歌朗诵、歌唱等;活动有打电话学华语、书展、文化展、电影放映等。并且主持推华开幕式的都是高级别的领导人(李光耀一共担任了4次开幕式的嘉宾:1979、1984、1989、2004),可见新加坡对推华运动的重视。

推广华语运动在第一阶段的短短十年里就实现了“以华语取代方言”。可是后来,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推华加大推广传统文化的力度,华文课程也加重这一方面的分量。对于原本是南方方言移民的华人社区,用华语这种继母语(指名为母语,实为第二语言)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语,再加上很多仪礼和风俗随着方言的消失而失传了,很难引起华人的认同和共鸣,所以第二阶段进展缓慢。
新加坡的简体字
目前,学习汉语的地区(除了台湾、香港和澳门仍用繁体字外),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其他华裔聚居的地区都以简体字为标准汉字进行学习和交际。
在众多的海外华人社会中,新加坡是最早使用简体字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1969年颁布了《简体字表》的前言声明“审订第一批502个常用简体字”,1974年一下子增加到2200多个。1976年,新加坡正式使用简体字,普通话也被视为标准语学习(中、新正式建交于1990年,比简体字的使用还慢了二十多年)。
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亦向中国课程看齐,注重识字教学,采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识字法,侧重使用传承中华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教材。学校的课程标准、教科书、考试纲要等都率先使用简化字,逐步规范报刊出版物,尤其是学生课外读物的简化字使用。还要求电视台的字幕要求是简化字,在公共场所必须使用简化字,可以说一旦使用“华文”,就要以简化字为正字。从1989年起,新加坡的书法家提倡以写规范的简化字为准则。

然而推华运动多年下来,相较于英语,华语在新加坡仍处于弱势的语言地位。虽然越来越多华人会说华语,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交际,但是尚欠缺用语的规范性,词汇的层次也还处在低位。
实际上,新加坡具备了一定的华语使用环境。儿童在正式进入小学接受华语教育之前,就己经在学前教育机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华语,具备了一般的简单的听说能力。但新加坡学校的华文课程设置(设置华语为第二语言非零起点)还未成熟,加上本土华语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人们的华语表达用语较为初级,普通话中还夹杂着汉语方言、马来语词等等。当两个新加坡人在用华语交谈的时候,很可能我们中国人听不懂。所以,一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有时间就会把孩子送到辅导班补习华语。每天下午,就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背著书包在华文补习中心和其他补习班之间穿梭。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新两国的交往愈加紧密,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中华语不仅充当补充语言实用教育作用,还发挥着保留经典、传承历史的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蔡志礼主编.学语致用— 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M】. 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创室, 2005: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