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區是東南亞華語(華文,即漢語)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主要有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少數歐亞其他民族。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漢語)、馬來語和印度語(泰米爾語)四種。

新加坡人口360萬,其中75%是華人。在270萬的華人當中,很多人的家庭主要用語是英語而不是華語。新加坡政府力促華語成為華人的母語,因此非常關注華文教育。由於華文課程一直無法有效協助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學習華語,所以華文課程經三番四次的改革,至今仍然在探索良策。
新加坡曾是一個方言地區,1979年,福建人占42.2%,潮州人占22.3%,廣東人占17%。它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華人約占75%,其餘的是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裔人。為了兼顧內外的安定,1979年立法規定英語為共同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三大種族的母語。也就是說華語是華人的母語,在此基礎上,方言就必須讓位於母語。

新加坡的華語本體規劃是遵行中國內地的簡體字、漢語拼音方案與普通話。為了實現「華語成為華人母語」的理想,新加坡展開了28年的推華運動。
「推廣華語運動」
新加坡推廣華語運動(以下簡稱推華)為一項常年公眾運動,始於1979年,倡議者為時任總理李光耀。推華運動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前十年(1979一1989)順利完成「以華語取代方言,使華語成為華族共同語言」 的目標;
第二個階段是從1990 年開始,進展比較緩慢,目標是「使受英文教育者和年輕一代常說華語」和「傳承中華文化和傳統價值觀」。
推華運動的終極目標是:第一,華語成為新加坡華人忠誠的語言;第二,華語成為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高層語言。
推華大致可以歸結為四大主題:一,華人應該學華語、說華語;二,學習華文,認識華族文化;三,強調學習華文的經濟價值;四,學習華語是時尚的行為。
推華的標語是「華語Cool 」,輕鬆、時尚的標語拉近了年輕人和華語的距離。推華開幕式的節目輕鬆活潑,有滑稽小品、相聲、詩歌朗誦、歌唱等;活動有打電話學華語、書展、文化展、電影放映等。並且主持推華開幕式的都是高級別的領導人(李光耀一共擔任了4次開幕式的嘉賓:1979、1984、1989、2004),可見新加坡對推華運動的重視。

推廣華語運動在第一階段的短短十年里就實現了「以華語取代方言」。可是後來,為了維護中華文化、灌輸傳統價值觀,推華加大推廣傳統文化的力度,華文課程也加重這一方面的分量。對於原本是南方方言移民的華人社區,用華語這種繼母語(指名為母語,實為第二語言)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媒介語,再加上很多儀禮和風俗隨著方言的消失而失傳了,很難引起華人的認同和共鳴,所以第二階段進展緩慢。
新加坡的簡體字
目前,學習漢語的地區(除了台灣、香港和澳門仍用繁體字外),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華裔聚居的地區都以簡體字為標準漢字進行學習和交際。
在眾多的海外華人社會中,新加坡是最早使用簡體字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1969年頒布了《簡體字表》的前言聲明「審訂第一批502個常用簡體字」,1974年一下子增加到2200多個。1976年,新加坡正式使用簡體字,普通話也被視為標準語學習(中、新正式建交於1990年,比簡體字的使用還慢了二十多年)。
新加坡小學華文課程亦向中國課程看齊,注重識字教學,採用「注音識字,提前讀寫」識字法,側重使用傳承中華文化與傳統價值觀的教材。學校的課程標準、教科書、考試綱要等都率先使用簡化字,逐步規範報刊出版物,尤其是學生課外讀物的簡化字使用。還要求電視台的字幕要求是簡化字,在公共場所必須使用簡化字,可以說一旦使用「華文」,就要以簡化字為正字。從1989年起,新加坡的書法家提倡以寫規範的簡化字為準則。

然而推華運動多年下來,相較於英語,華語在新加坡仍處於弱勢的語言地位。雖然越來越多華人會說華語,他們可以進行簡單的日常口語交際,但是尚欠缺用語的規範性,詞彙的層次也還處在低位。
實際上,新加坡具備了一定的華語使用環境。兒童在正式進入小學接受華語教育之前,就己經在學前教育機構學習或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華語,具備了一般的簡單的聽說能力。但新加坡學校的華文課程設置(設置華語為第二語言非零起點)還未成熟,加上本土華語師資力量匱乏,導致人們的華語表達用語較為初級,普通話中還夾雜著漢語方言、馬來語詞等等。當兩個新加坡人在用華語交談的時候,很可能我們中國人聽不懂。所以,一些重視教育的家庭一有時間就會把孩子送到輔導班補習華語。每天下午,就可以看到許多學生背著書包在華文補習中心和其他補習班之間穿梭。
當前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中、新兩國的交往愈加緊密,新加坡的雙語教育中華語不僅充當補充語言實用教育作用,還發揮著保留經典、傳承歷史的文化作用。
參考文獻
蔡志禮主編.學語致用— 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M】. 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創室, 2005: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