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民记者网站STOMP报道,一名女顾客在金文泰广场内一家日本餐馆“争鲜”内大闹,朝收银员指指点点,还威胁要报警,直到商场保安到场才付费离开。
原因竟是,她不满两次被职员用华语招呼, 她感觉自己尊贵的身份不被尊重。
这场闹剧发生在2月6日傍晚6时。目睹事发过程的某食客克里斯坦说,服务生接待女顾客时用华语问好,女顾客像被触动了神经最敏感处,直接开骂:
“我长得像华人吗?”
https://www.facebook.com/straitstimes.stomp/videos/601781219307988
女顾客在用餐后到柜台结账,岂料收银员同样用华语跟她问好,再次激怒了女顾客,反应就像是火山爆发。
她怒不可遏的态度已公开宣示自己是“非华人“,她也暴露出某种种族偏见心态,她以为被误为华人是奇耻大辱。
被误会为华人又怎么啦?
她既然貌似华人,则不可能是本地印度族同胞,也不是马来同胞,因为马来同胞不光顾非清真的餐馆。
她到底是什么身份是这出闹剧的一个谜。
如果是新加坡人,又抱着一种“优越感“对待占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则她会生活得很辛苦。
如果她看起来不像华人,却又“被讲华语“,也只能说是新加坡这个多元社会中的一出日常小插曲,她因此而发飙,甚至拒绝付钱,态度嚣张,缺乏修养,很难叫人同情。
她在数落收银员时,声音响彻整个餐厅,据说用词尖锐和无情,她也不听任何解释。

女顾客数落收银员。(STOMP视频截图)
女顾客还表明不会付款,坚称自己被无理对待,还威胁要报警。
根据克里斯坦提供的视频,女顾客和收银员争吵后,拒绝沟通,要求跟经理谈话。另一段视频中,服务生尝试解释,说自己以为她是华人,但女顾客忽视他,向收银员投诉:
“你看他这种态度,这是你们服务业该有的态度吗?”
餐馆职员冷静应对,但女顾客得理不饶人,直到两名商场保安到场才解决了问题。
这出闹剧的确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个社会现象:
怕开口跟顾客或是跟陌生人讲华语,会得罪人。
新加坡本来就是多元社会
多年前,有一家美国书局规定职员不能跟顾客讲华语,曽引起不少人的不满。
讲华语的人就不能逛英文书局吗?英文书局里不能讲华语,政府有这样的规定吗?
新加坡的华语水平低落,跟不少人不敢先开口讲华语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今天在医院、诊疗所里,医护人员讲华语已经相当普遍,外来员工或是本地非华族员工也能掌握一些华语或是方言的关键词。

新加坡的护士学员来自不同种族,但是都会学习彼此之间的一些常用语,来更好地服务病人。图为就读于护理工读专业文凭课程的护士学员与卫生部长王乙康交流。(联合早报)
本人近日到医院的眼科部门进行例常检查,马来族的女验光师,也懂得用“老花“这个华语词汇。
新加坡的多元社会,不同种族之间本来就应该多学习彼此之间的一些常用语。
本人喜欢吃马来饭,买饭时偶尔“被讲马来语“,并不觉得有什么冒犯,也不会无端猜疑是否被误为马来人。有时候还特地向马来小贩请教一些食品的马来名称,以方便日后点菜,免得用手指”指来指去“。
无论是不懂华语的华族或是貌似华人的非华族,“被讲华语“就当作是一个学习华语的机会,生气只是暴露自己心胸狭窄。
跟自己过意不去,因而被气死不是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