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不菲的薪金,住圣淘沙在2000平米的豪宅里,配备健身房、影音室、泳池,亲密接触新加坡顶尖教育资源,每年带孩子多次去不同国家游学,有3个保姆、司机、厨师配合工作……
富豪家庭私人教师这个职业,似乎是一脚踏进精英圈的“最佳捷径”。

△圣淘沙别墅示意图
但Debbie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份工作的背后,藏着许多人看不见的汗水、熬炼和深刻的职业哲学。让我们走近Debbie,听她讲述这份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疫情把我推上了这条路
Debbie并不是一开始就走“豪宅私人教师”这条独特职业路线的。她之前是典型的职场达人,英语专业八级,211MBA硕士,在知名的国际早教机构一路晋升到培训师、店长、多店督导,职业发展很稳定,前景可期。
但2022年疫情来了,教育培训行业日渐下行,她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时,一位新加坡的家长通过朋友联系到她,提供了一份充满挑战但待遇优渥的工作——住家家庭教师,打开了她职业发展的另一扇大门。

△圣淘沙生活环境示意图
从日常小事中渗透教育
刚到学生家里的那天,尽管Debbie心里有准备,她还是被豪宅惊讶到了。2000平米的别墅,花园草坪大得能踢球,有私家游泳池、按摩房和影音室,连孩子都有专门的儿童书房。更何况,别墅坐落在圣淘沙岛,走几步就能去椰林海滩散步。
工作内容沟通起来很顺利——2个需要她带的学生,都是自己之前做早教熟悉的7岁以前的幼儿,看上去乖巧听话。父母常常在国外出差,并不过多干涉Debbie的工作。
一开始Debbie觉得自己简直是来到了度假天堂,但实际开始上手“工作”,她很快就意识到现实并不轻松。这地方对自己来说,不是来度假的。哪怕是住在一个堪比高档度假村的地方。

Debbie的日常时间表紧凑而有序。清晨6点40,她会叫醒姐姐,督促洗漱、用餐;7点20目送她上学,然后自己前往健身房晨跑或散步。8点40,她开车送弟弟上学。而后是她宝贵的个人时间,她会去图书馆读书,和朋友外出,这个时间段,她是Debbie自己,而不是私人家教老师Debbie。
下午3点开始,Debbie开始正式进入一天的工作。
15:00 接弟弟放学,根据事先做好的“在家学习计划”陪弟弟画画、做手工、音乐律动、烘焙,给他读书、上中文课,另外还有每周一次的游泳课、机器人编程课以及图书馆阅读。
18:00-18:30 晚餐时间,督促好姐弟俩的就餐习惯和餐桌礼仪
18:30-20:50 安排饭后散步等休闲活动,给姐弟俩讲睡前故事,陪姐姐聊天谈心,直到她入睡。
21:20-22:20 这段时间是Debbie独自工作的时间,需要整理孩子们带回的的Journal事项,回复学校邮件,查看家校互动网站上的更新,以及和补习中心沟通。准备好第二天上学所需物品之后,再把当天孩子的情况更新到工作日记、跟远在国外的家长沟通一下,一天的工作才正式结束。
家庭教师需要一双慧眼
Debbie笑着说,富豪家庭教师,听着很高级的工作,其实非常琐碎,要把实际上落在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把控好。
这一切看似有条不紊,但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家庭教师的敏锐观察力与灵活应对能力。要想要工作有“进展”,需要观察孩子对每一项活动的反应,根据反馈随时调整学习方案,同时也总结出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再鼓励他们去做初步的尝试,体验成功的滋味后建立自信心,再做进一步挑战。

弟弟对数字特别敏感,Debbie发现他用积木搭桥时,会数得特别快,甚至自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于是,她给他设计了数学接龙和逻辑推理游戏,还安排了机器人编程课,进一步深入拓展他对数字的兴趣。
姐姐总是对音乐感兴趣。Debbie就鼓励她试试钢琴,不到几个月时间,姐姐就能自信地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而且享受练琴的乐趣。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天赋被认可变得更自信,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Debbie说。

沉浸式学习的力量
在新加坡这个注重双语教育的国际化都市,语言是Debbie的教学核心之一。一开始,弟弟的英语水平几乎是从零开始,姐姐的单词储备也不多,Debbie就把整个家变成“语言游乐场”。
她创造了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日常对话里,英文都是主要语言。家中的学习房贴满了卡通英文标识,散步时他们一路唱英文歌。
她还积极安排playdate,邀请英文母语的小朋友到家里一起玩。通过真实的交流,姐弟俩的口语能力蹭蹭地往上涨。

跟家长沟通过程中,Debbie发现他们对中文也相当重视。在新加坡,许多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能力较弱,因此她刻意在日常中保持部分中文对话,为孩子们还原中文生活语言环境。这种双语教育模式,使得两个孩子不仅在英文表达上如鱼得水,在中文学习上也有显著进步。
旅行中见世界,见自我
除了日常的学习,Debbie还在家长的支持下,带着姐弟俩去了很多地方。日本、香港、迪拜、泰国……这些旅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见闻,也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会与他人和环境互动。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独自带着三岁9个月的弟弟从新加坡到香港,再北上广州和福建旅行。 当时小状况不断:处在纸尿裤截断期的弟弟在飞行途中尿了裤子,到福建武夷山的第二天又突然发热,但这些问题都在Debbie沉稳处理中一一化解,并未影响他们享受这次旅行。
那些出行前只在睡前故事里读到的中国风景,此刻都一一化为亲身体验。弟弟登上了“小蛮腰”,坐上特别的平转摩天轮,参观了李小龙故居,观看粤剧表演,游览祖国的青山绿水。
旅途中,弟弟主动讨论下一个目的地、距离、交通工具及行程安排,和Debbie交流当天的感受,像朋友一样一路互相照应。
虽然有刻意引导,但Debbie还是惊讶于不到4岁的弟弟的成长:“他小小的脑袋已经开始在丈量这个世界了,小小的身体里流淌出来的能量也温暖了我。”

△北京和西安之行,姐姐试着做了扎染
教育和成长的意义,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
作为一个家庭教师,Debbie对“带着任务的旅行”——游学,有着自己的认知。她认为旅行的核心不仅在于景点,而在于“关系”——与城市、陌生人、家人以及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认知在每次旅行中被不断深化。
在她带着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当她让姐弟俩自己与当地人简单交流时,当她们一起体验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时,不同文化、从细节中感受世界的广度和多样性,自然而然地深深刻在了姐弟俩的脑海中。
Debbie还总结了自己的“游学安排的理论基础”——孩子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世界真实碰撞中塑造出来的,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部分。


△日本之旅,带姐姐体验了折纸艺术,观看了艺术展
除了
KPI专项任务
Debbie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孩子们申请新加坡顶尖国际学校。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申请开放日的半年前,她就开始密切关注学校官网,收集孩子们的日常素材,比如弟弟玩乐高的逻辑能力,姐姐钢琴演奏时的专注力,甚至用视频和照片剪辑成一段生动的“自我介绍短片”。她还设计了模拟面试场景,帮助孩子在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上都自信满满。
尽管过程繁琐且压力大,但她用这样分阶段完成任务的策略,最终帮助两个孩子顺利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强大的内心力量
作为一名住家教师,Debbie也有着自己的职业挑战。她既需要融入家庭,成为孩子们最信任的朋友,又需要在家庭与私人空间之间找到平衡。“住家的情况很难有明确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去做彻底的放松,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己被边缘化。”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富豪家庭的私人教师并不那么悠闲美好,想要把这份工作做好,需要强大的心力做支撑。你需要深入到家庭里,在模糊的边界中找定位,在多方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然后引导孩子们去觉知和成长。”

住在雇主家里,家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几乎不存在。孩子晚上哭了找她,早上赖床不起来也是她负责。同时,还得处理好和家长、保姆、司机的协作。“比如保姆负责生活起居,但孩子更依赖我,这时候怎么分工,就得靠默契和沟通。”
为了不被压力击垮,Debbie给自己定了一些“放松规则”:每天散步、冥想,周末抽时间和朋友小聚,甚至短途旅行。“让我自己‘充满电’,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当被问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时,Debbie坦言这份工作虽然带给她许多成长,但其割裂感也让她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她感慨道:“认识的私人教师中,很少有人能在一个家庭工作超过一年。即便暂时游刃有余,也未必会选择长期留下。”
尾声:一段特别的缘分
“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是支撑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任何人的相遇本就是很奇妙的缘分,更不用说是日夜参与到彼此的生命中一千多天的际遇。Debbie感恩这份机缘,感恩家长对她的信任,也以曾经托举过孩子们的成长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