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天都在上演着失物与主人重逢的故事,它就是新加坡警察部队失物待领处。这里就像一个大型的“失物收纳站”,从钱包、劳力士手表到一只鞋子,全岛邻里警局和警岗收到的失物都会被集中送到这里,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01 科技赋能 效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新加坡警察部队失物待领处的工作量日益增加。警方的数据显示,2022年处理约4.2万起案件,过去两年更是都保持在约5万起,过去三年累计处理超过14万起案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每年处理的案件中,超过50%的失物都成功回到了主人手上。
为了更好地应对上升的工作量,提升效率,失物待领处自2021年起开启了科技变革之路。首先,运营区域扩大了一倍,为处理更多失物提供了空间保障。同时,引进了多种先进科技,其中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最为亮眼。

在未使用RPA技术前,失物待领处收到物品后,工作人员需要手动分类和检查,再将相关资料逐一输入系统,整个过程繁琐且耗时耗力。而现在,有了RPA技术,失物完成报案的记录时间缩短了约60%至70%。
不仅如此,失物待领处还引入了智能识别系统。当失物到达待领处后,会被放置在运输机器人上,开启自动处理流程。
工作人员将失物放入一个黑色盘中,盘上方的人工智能摄像头便开始工作,能在数秒内精准识别不同物品,如钥匙、钞票和身份证等,并迅速将资料输入系统,省去了警员手动输入的麻烦。
完成识别后,物品通过机器人传送到报案区,RPA技术会将先前记录的失物资料输入系统生成失物报告。最后,系统进行数据对比,若有失主资料就会自动配对,方便警方联系失主。
02 若无人认领 贵重物将被拍卖
据悉,在新加坡全岛分布着32间邻里警局和56间邻里警岗,都设有自助失物收集箱。警方会依据数据,每天前往不同警局和警岗收集失物。
根据警察部队法令,失物待领处代为保管所收到的失物30天,时间从物品被存入收集箱,或在警局交给警员时算起。在这30天里,失物待领处的工作人员会想尽办法联系失主。对于一些难以找到失主的物品,也有相应的处理方式。

30天后如果无人认领,贵重物件会送去拍卖,拍卖所得存入警方指定的户头中。在拍卖后,失主只要能证明失物是自己的,警方便会把物件拍卖所得的款额转账给失主。
失物待领处组长莫哈末胡赛尼副警监分享说,他们收过不少“另类”的物品,这类不值钱的物品一般在30天后会被丢弃。
他还提醒公众,如果可以提供失物上的编号,将有助于核实失物的所有权。公众也可提供物品遗失的日期、时间和地点,或物品上一些独特的细节,这都有助警方核实及交还失物。
新加坡警察部队失物待领处通过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让更多失物能够物归原主,在这座城市中传递着温暖与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