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迎来建馆十周年。
值此十年里程碑之际,博物馆将推出一系列学术活动、专题展览与公众体验项目,邀各界共同见证自然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门 来源:维基百科
十周庆典主要活动概览
十周年开放日(2025年5月18日)
名额:当日免费开放,限600人入场(4月18日预约名额已满)。
活动内容:
成人导览:专业讲解员带领参观馆藏重点区域,解读十年重大发现。
儿童互动:寻宝游戏、教育工坊激发青少年探索兴趣。
天文馆首展:临时天文馆将放映15分钟短片《新加坡自然历史之旅》,呈现深海探索与国际合作成果。
特展“探索十年(2025年5月7日-2026年5月3日)
展品亮点:19世纪40年代至今的珍稀标本,系统展示博物馆在东南亚自然遗产保护中的科研贡献。
主题聚焦:从物种发现到区域生态研究,揭示自然历史科学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之夜:(2025年5月30日-6月6日)
具体时间:每日19:00-22:00开放,需提前预约(4月18日开放报名)。
特色活动:以“恐龙化石失窃”为剧情主线,参与者化身侦探,通过线索解谜,沉浸式体验科研推理过程。
首届公众学术研讨会(2025年9月6日)
主题:“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研究与保护中的角色”。
参与对象:面向公众开放,汇聚研究人员、学生与市民,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议题。

2024年5月20日,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
"自然新声”(Nature Remixed)展览
参观者正在观赏电脑生成的艺术作品
来源:NUS官网
十年成就:科研、保护与教育
科研突破
标本数量翻倍:
副馆长黄丹威副教授指出,馆藏动物学标本从2015年的50万件增至超100万件,涵盖东南亚90%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
标本库为追踪物种分布与生态变化提供关键支持,例如通过对比2015年与2023年的昆虫标本,揭示了城市化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新物种鉴定:
2021年发现的马来半岛特有淡水鱼种鞍状条纹鱼(Barbodes sellifer),其鉴定过程被纳入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成为东南亚湿地保护的标志性案例。
生态保护实践
《新加坡红皮书》权威贡献:
作为第三版核心编制机构,博物馆提供了新加坡75%的濒危物种数据。博物馆馆长Darren Yeo副教授指出,该书作为生物多样性最新评估成果,将为后续保护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
迁地保护网络:
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等机构合作,建立9处迁地保护中心,成功繁育了包括马来穿山甲在内的12种濒危物种。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标本展示 来源:klook客路官网
教育创新
“有志成为自然学家”项目:
自2022年启动,覆盖超10万名学生。项目设计参考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探索角”模式,通过昆虫学实践、鸟类环志等课程,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
未来十年:技术革新与区域协作
技术升级
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标本分析与环境监测效率;升级展厅设施,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东南亚生物多样性全景。
区域合作深化
副馆长杨教授表示,将强化与东盟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科研网络,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
公众参与拓展
新增互动展区与公众科研项目,推动自然历史知识从学术领域走向大众生活。
十年间,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一座标本库蜕变为科学、教育与文化的枢纽。它不仅是物种的档案馆,更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2025年的庆典,不仅是回顾,更是新篇章的起点——在这里,科学与公众相遇,历史与未来交织。诚邀您走进展厅,触摸千万年的生命脉络,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共生的下一个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