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多元族群和谐共存,新加坡是怎么做到的

2019年10月07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国家。种族多元化既是新加坡的鲜明特色,也是新加坡对外做国家品牌推广的一张名片,就比如,多年来新加坡的旅游形象宣传推广活动。

种族多元化也一直是新加坡国庆庆典以及其他重大活动的中心主题,包括多个宗教节日以及每年7月的种族和谐日,也是新加坡旅游推广中的重点。

种族多元化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优势又该如何发挥?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Jayanth Narayanan教授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教授简介

Jayanth NARAYANAN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组织与管理系副教授

英国·伦敦商学院

组织行为学博士

研究领域:管理学中的心理机制、正念的社会影响、人机互动的心理影响等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商业企业不断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重要。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执教期间,一直致力于研究多元化对组织机构效率的影响,以及其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在社区和邻里之间。

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更广泛的领域,多元化总能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创意和开放的新思维,这些无一不是应对日益复杂及变化的世界格局的关键。

多元价值虽然经常被人提起,但大家却容易忽略其中的一项重点: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只有当不同群体长期持续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时,多元化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如果一个多元化的组织或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缺乏交流,那么就会产生隔阂、猜忌及潜在冲突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族群对多元化的抵触情绪。最近,有些欧洲和北美的极端政治人物,把城市住宅区域的犯罪活动乱象归咎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失败。

种族平衡

1980年代末,为了防止同种族聚居区的形成,确保公共住房开发中的种族平衡,新加坡政府推出种族比例政策(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强调种族和谐共处。

每年的7月21日,被新加坡政府设定为“种族和谐日”(Racial Harmony Day),以此提醒国民谨记发生在1964年的种族骚乱。

这些积极措施——包括建立推动各族群民众日常交往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加坡的社会凝聚力。

新加坡从1997年开始,把每年的7月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公立学校的孩子都把多元族群文化融合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

然而,是否有证据显示不同族群混居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呢?

2007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展开的一项研究引起了广泛讨论。该研究发现,在多种族混居的社区中,人们对邻居的信任度更低,参与志愿服务或慈善捐赠等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更低。

在部分人看来,这一结果似乎证明了深层次的种族多元化会导致社区内部的分裂,用帕特南的话来说,会让人们“蜷缩”到自己的族群里。

近期,我和几位新加坡、美国的学者共同完成了一篇论文,来研究这一解读是否合理。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有力的反驳证据。事实上,居住在种族多元化程度较高的社区里的人们,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更热衷于帮助他人。

研究1——Twitter信息数据研究

基于Twitter数据的研究,分析了来自美国200个大城市的居民的推文特征。

研究发现,相对于多元化程度较低的城市,来自纽约和旧金山等多元化程度高的城市的居民,发布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和具有社会认同感推文的几率,明显更高。

研究2——对灾难的反应态度

第二项研究测试人们对灾难的反应和态度,我们主要分析了波士顿居民在2013年马拉松赛爆炸案后的反应。利用一家当地报社网站的数据,我们绘制出了帮助被困人员的志愿者分布图。

结果发现,来自种族多元化程度高的地区的居民,伸出援手的几率要高得多。

研究3——国家层面的多元化的影响

在第三项研究中,我们基于盖洛普全球民意调查(Gallup World Poll)的年度数据,分析国家层面的多元化水平是否会对人们的乐于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在过去一个月里,生活在加拿大、新西兰和比利时等多元化程度较高国家的居民,更愿意对人施以援手。相比之下,阿根廷、波兰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居民,则助人次数相对较少。

超越族群的共识

以上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生活在多元化社区的居民更乐于助人。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生活在多元化社区中的居民,是否会形成一种超越种族的身份认知?

科学地验证这一观点十分复杂,毕竟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开展相关实验。

因此,我们根据“启动效应”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让一组志愿者想像自己身处多元化程度不同的社区的情形。

实验结果表明,设想自己生活在多元化程度更高的社区时,人们往往会形成出一种超越种族的、更具包容性的身份认知,即认同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拥有这种认知或普遍特性的人,更愿意帮助陌生人,并参与到其他助人行为中,为自己所在社区作出贡献。

虽然上述研究无法确切证明多元化确实对社会有益,但是各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都有力地证明,当不同种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时,相互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超越种族、更具包容性的身份认同。

这也侧面证明了另一个观点,即通过鼓励不同族群的人交流互动,有助于建立强大和互帮互助的社区。

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明确的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要建立单一民族社会或打压不同的身份,而是要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建立联系与尊重。

对于像“种族和谐日”这类一年一次的促进族群和谐的活动,难免有人会质疑效果。不过,这样的活动却能够提醒人们不要自满,同时为各族群民众创造机会,实现跨越种族的交流与互动。

各族群和谐应当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而不是一项等待完成的目标,是一项需要有意识推进,并付诸长期努力的、持续的国家工程。

它需要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激发种族多元化的真正优势,并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积极向上的社区。

事实证明,新加坡作为一个各种族和谐发展的多元之邦,在如何发挥多样性作用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但要谨记,实现民族和谐不会有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族群共同积极努力的长期重任。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新加坡雅虎新闻Yahoo News Singapore,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COMMENT: Why more contact is key to making diversity work

作者:Jayanth Narayanan,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翻译:吴洁欣

“从中产到破产,只隔着一个新加坡?”——新移民中产家庭生存实录曝光!
2025年07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如果接到+65或者8开头的电话要注意了
2025年06月28日   •   2万次阅读
刚刚,新加坡人又能再领300新币补贴!
2025年07月02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人等了十年!5分钟出国,中国制造
2025年07月02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毫无个性,冷漠!旅游后大失所望”
2025年06月29日   •   2万次阅读
83岁蔡澜安葬新加坡!来看看他笔下的海南鸡饭和咖喱鱼头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看看七年内,新加坡地铁是否通到你家门口?
2025年06月29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电信公司狂推“无国界”数据配套!不用激活e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他,毕业于清华、北大、牛津、南洋理工!却在新加坡送外卖!现已回国,加入了美团
2025年06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柔地铁要来了!中马跨境火车正式进入退役倒计时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撕掉"最贵"标签!新加坡的平价生存法则
2025年06月28日   •   1万次阅读
你真的适合在新加坡生活吗?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阅读
看惯了珍珠坊熟悉的黄绿色外墙 你喜欢它红艳艳的新装吗?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阅读
新加坡5大数字银行!存款消费更划算~
2025年06月28日   •   9576次阅读
前夫抢人!她从杭州追到新加坡,只为夺回6岁的孩子......
2025年06月29日   •   9576次阅读
新币兑人民币又新高!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新加坡人首选出国目的地!
2025年07月02日   •   9063次阅读
新加坡华人正在消失?为啥70%华人选印度人做官,文化舆论成推手
2025年06月30日   •   8208次阅读
全网最全对比!新加坡公民 & PR政府福利差异,一篇看懂值百万
2025年06月26日   •   5985次阅读
李光耀的遗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如何分开的?
2025年07月01日   •   5472次阅读
新加坡银行转账手续费大科普
2025年06月30日   •   4788次阅读
榜鹅海岸巴士转换站启用,旧站即将翻新,增风扇长椅
2025年07月01日   •   4104次阅读
从清北到牛津再到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送外卖的背后真相
2025年07月02日   •   3933次阅读
蔡澜助理回应遗产分配:少去八卦别人隐私!新加坡财富传承的三重密码
2025年07月01日   •   3933次阅读
蔡澜走了,但他藏在云吞面里“活过”的答案,还在人间冒着热气
2025年06月29日   •   359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