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的研究员今年2月10日至4月6日之间,以网络问卷形式访问了东盟十国的1000名思想领袖,做了一项名为“东南亚社会凝聚力雷达”(Southeast Asian Social Cohesion Radar)的本地研究。

这是首个专门研究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凝聚力的研究,其结果在星期二(9月6日)在2022年社会和谐国际大会公布。
根据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的受访者认为东南亚的社会凝聚力整体水平是强的。13%认为整体水平是弱的,其余18%则持中立观点。
根据各国国内受访者的观点,东盟十国中,新加坡(81%)是最具社会凝聚力的国家,其次是泰国(73%)和菲律宾(73%)。文莱(57%)的排名则最低。缅甸(62%)排名仅高于文莱。
新加坡排名第一,对政府的教育、社会和经济等等领域的政策是一项明确的肯定。但从另个角度来看,这项调查结果也可以为现行的一些政策带来挑战。 如过去一些人的看法认为,新加坡针对不同种族社群而设立的族群自助机制,如华社自助会,用各族群社区的力量改善各族群的福祉,曾受到强烈的批评,反对者认为这可能造成族群分化。

尚穆根在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办的部长论坛上,针对一系列社会课题同超过300名来自各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交流。(联合早报)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上星期五(9月2日)晚上在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办的部长论坛上说,只有让每个人都相信制度公平,以及努力能够带来成功,新加坡才有可能实现国民团结,并让社会契约发挥作用。 尚穆根所强调的制度公平,更能解释新加坡社会凝聚力强的原因。
不少国家的情况已经证实,当老百姓对政治体制、政府的治理能力失去信心的时候,便是人心涣散,人民缺乏社会认同感,国家走向衰败的开始。社会凝聚力是各项有利社会团结因素的集大成,非一两项政策可以取得的成果。 新加坡不应为这项调查的排名而自我陶醉,事实上,它提供我们更多逆向思考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