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的研究員今年2月10日至4月6日之間,以網絡問卷形式訪問了東協十國的1000名思想領袖,做了一項名為「東南亞社會凝聚力雷達」(Southeast Asian Social Cohesion Radar)的本地研究。

這是首個專門研究東南亞地區的社會凝聚力的研究,其結果在星期二(9月6日)在2022年社會和諧國際大會公布。
根據研究報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9%的受訪者認為東南亞的社會凝聚力整體水平是強的。13%認為整體水平是弱的,其餘18%則持中立觀點。
根據各國國內受訪者的觀點,東協十國中,新加坡(81%)是最具社會凝聚力的國家,其次是泰國(73%)和菲律賓(73%)。汶萊(57%)的排名則最低。緬甸(62%)排名僅高於汶萊。
新加坡排名第一,對政府的教育、社會和經濟等等領域的政策是一項明確的肯定。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這項調查結果也可以為現行的一些政策帶來挑戰。 如過去一些人的看法認為,新加坡針對不同種族社群而設立的族群自助機制,如華社自助會,用各族群社區的力量改善各族群的福祉,曾受到強烈的批評,反對者認為這可能造成族群分化。

尚穆根在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會主辦的部長論壇上,針對一系列社會課題同超過300名來自各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交流。(聯合早報)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上星期五(9月2日)晚上在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會主辦的部長論壇上說,只有讓每個人都相信制度公平,以及努力能夠帶來成功,新加坡才有可能實現國民團結,並讓社會契約發揮作用。 尚穆根所強調的制度公平,更能解釋新加坡社會凝聚力強的原因。
不少國家的情況已經證實,當老百姓對政治體制、政府的治理能力失去信心的時候,便是人心渙散,人民缺乏社會認同感,國家走向衰敗的開始。社會凝聚力是各項有利社會團結因素的集大成,非一兩項政策可以取得的成果。 新加坡不應為這項調查的排名而自我陶醉,事實上,它提供我們更多逆向思考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