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当前,新马两国有了新的共同天敌:肥胖

2021年11月19日   •   6669次阅读

肥胖是疫情久久未退情形下意想不到的结果。居家学习和办公,以及减少出门和出国的种种措施令更多人变得肥胖有目共睹。(海峡时报)

作者 卢丽珊

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最近神乎般的步伐一致,揪出两国人的最新共同天敌: 肥胖!

肥胖是疫情久久未退情形下意想不到的结果。居家学习和办公,以及减少出门和出国的种种措施令更多人变得肥胖有目共睹。

疫情当下,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诱因,而糖尿病患者一旦染上冠病后更容易导致病情复杂出现重症,加深治愈难度,亦加重医疗的国家和社会成本。

日前(本月14日)卫生部长王乙康宣称,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增加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新加坡人摄取的糖分仍过高,肥胖和体力活动量不足还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卫生部长王乙康宣称,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增加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通讯及新闻部)

总理李显龙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放下国际大事和国家其他重大课题,将对抗糖尿病视为头等重大的国家级使命。其实早在前一年的2016年,我国已向糖尿病下战书,初步成果显著。

从2017年至2019年,本地人口的年龄标准化(age-standardised)糖尿病发病率维持稳定,保持在比8%略低的水平。各年龄段有更多人定期做运动,例如 50岁至74岁成年人,定期做运动的比率增幅尤其明显,从2017年的23.5%增至2020年的31.4%。

结果,我们还来不及沾沾自喜,疫情一来差点没把我们逐渐积累的成果抛回原点。

马国卫生部长凯里日前也发出严正警告: 马来西亚不是健康的国家!

国人的肥胖率和心脏病处于高位,大马的冠病死亡率很多是因综合症和慢性疾病导致。他认为马国人的健康意识低落,希望国人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健康状况。

马国卫生部长凯里(左一)自嘲自己也是肥胖人群。(推特)

脸型丰润的凯里甚至还幽自己一默:

“想像一下,大马人二分之一肥胖,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四分之一的人不健身。”

连部长都自认不健康,没有“以身作则”,看来我国相对健硕高大的卫生部长还是更胜一筹!

难得这期间烧脑苦思抗疫的两国卫生部领导步伐一致,呼吁国人正视肥胖的问题。等疫情止息后,如果他俩除下西装革履,齐齐穿上运动装球鞋,到我们又爱又恨的长堤领军挥旗鸣笛,举办跨境马拉松长跑,一定会空前震撼,达到宣传健康生活,两国恢复正常往来的感人肺腑效果。

当然,这算是我狂想、痴想了。不过“逼迫”国人运动,注意自己的体重,宣扬健康理念用奇招,耍奇技也应该在所不惜。

肥胖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选择(保持)肥胖是个人的事,国家也管得太多了吧!人权在哪里?自由选择在哪里?

但是话真说回来,肥胖就偏偏不是你自家的事,不止关乎美丑,因为肥胖已经进入社会学的术语:“医疗化”(Medicalizaton)的领域,意指将非医疗的问题定义为医疗问题或病例处理。

早在2013年,美国早把肥胖“医疗化”,在新加坡各大政府医院和私人机构都纷纷设有肥胖护理诊所,而不再是美容院的事。这些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从饮食、体操和医疗手段帮助超重到肥胖人士。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肥胖中心号称是全国第一个肥胖中心,该中心汇集内分泌科、减肥外科(bariatric surgery)、肠胃科、物理治疗科、营养科、心理学科各领域的医护专家。

(联合晚报)

如何定义个案为“肥胖病例”?

一般的个案是从家庭医生推荐才会进阶到肥胖中心进行护理,他们的体重都是以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计算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厘米)的平方)计算。

病例先通过改变生活和饮食方式减轻体重,只有在这些方式都无法减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进行手术,尤其是那些BMI超过37.5,或者32.5(有长期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

如果新马两地的肥胖人口还不够严重,我们看看人口超重超过50%的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他们的冠病死亡率高出10倍。

英国每10万人登记184例冠病死亡,是世界上死亡率第三高的国家。英国的肥胖率居世界第四位,63.7%的成年人被认为超重。

“肥胖与冠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是明确而令人信服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年三月回应世界肥胖联合会研究时表示,这项研究给全球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超重和肥胖绝对不是必然的

然而,我认为攻克肥胖问题跟其他疾病的性质稍有不同,难度更高的原因有几个,要投资的社会成本也必须更高。

首先,一般人始终不认为肥胖是“问题”,是“疾病“,很多人甚至对于长期超重或肥胖无动于衷,无痛无药的,不痕不痒,只要长期疾病一天没有来袭,也不会有减轻体重的急迫性。

这样的普遍心理夹杂了无知(不认为肥胖或超重不健康*)、侥幸心态和自我放纵,久而久之肯定与脂肪和赘肉共存,还与日俱增。 (BMI指数:18.5至22.9属于低风险、23至27.4属于中度风险、27.5以上属于高风险)

其二,高度城市化的生活食肆选择很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是美食天堂,几乎可以全天候不停的吃,吃吃喝喝不再是温饱而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自知。在家大吃、见朋友大吃,上班也小吃一堆吃不停。

美食当前太难瘦?(联合晚报)

尤其是在疫情下,即使自家不煮,无法出去吃,上网订购食物也越来越简便,随传随到,生活中暴饮暴食的条件完全到齐,怎么可能不肥胖?

其三, 如果马国卫生部长认为马国人健康意识不足,其实新加坡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即使遍布全国的运动设施充裕,国人最缺乏的还是动力,以及强烈的健康意识。我认为这些知识应该从小灌输,在学校就灌输良好的运动习惯。

政府这些年兴建大型运动设施和建设绿地公园毫不手软,组屋楼下的运动器材随处可见,这点可嘉可奖,一出门即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但是这只是成功的一半,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长期挑战。

(海峡时报)

撰文当天,家里迎来在新加坡上大学堂侄儿来吃饭,两个多月不见,住大学宿舍的小伙子胖了一大圈。侄儿说,宿舍同学多,每每大伙一吃宵夜就吃太多,不小心就发胖了。

他一脸无奈的说每天这样吃好像也拒绝不了,大学还有两年不知道怎么办? 深陷这种的情境的人似乎不止是他。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也可能是曾经或现在的你或我,或我们身边挚爱的家人,我们没有理由坐以待毙。

这是由于超重和肥胖绝对不是必然的,只要有意识和动力要减轻体重一定可以寻求正确和有效的方式,包括调整饮食、多运动、最近风行的间歇性断食(每天减去一餐)或求助专业减肥护理中心。

尤其是在冠病威胁之下,战胜肥胖是一场必要和绝对有价值的战役!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5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9576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阅读
新币攻破5.6关口!大选倒计时,抢占政策+汇率“黄金交叉点”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