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在基于光的量子技术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通过充分利用光的独特特性,NTU的研究团队为量子计算、通信和药物研发开辟了全新可能。以下是关于这些令人振奋进展的详细解读。
单光子发射器的革命性改进
在量子技术中,单光子发射器是关键组件,其每次只产生一个光子,确保计算和通信的高效性。然而,传统发射器在量子效率和光子收集方面存在技术难题。
由南洋理工大学量子技术中心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CQT)首席研究员高伟波教授领导的团队,采用超薄二维材料(二硒化钨,WSe₂),结合金柱制成的单光子发射器达到了90%的量子效率,接近理论最大值的100%。

来源:Google
通过施加电场与先进的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团队有效抑制了非辐射衰变,大幅提高了光子发射的可靠性。这一成果为光学量子计算和安全通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创新的光子芯片:
减缓光速,提升传输效率
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减缓光速对于操纵光子中编码的量子信息至关重要。
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光子芯片,可以有效减缓大范围频率的光速,同时避免传统芯片中的光反向散射。
这一研究由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School of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SPMS)的张百乐教授领导,通过使用光子陈绝缘体,创建了一个光在材料晶格中特定路径旋转的系统。

来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量子技术中心
这种设计不仅显著增强了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提高了传输效率,为先进光子电路和量子信息系统的量子存储器应用铺平了道路。
室温量子耦合:突破冷却限制
传统量子系统通常需要极低温度才能维持强光物质相互作用,这大幅增加了能源成本。NTU的研究团队通过采用二硫化钨(WS₂)薄片与纳米级金结构,实现了室温下的超强耦合。
在王启杰教授与魏雷副教授的共同领导下,研究人员通过施加机械应变,观察到激子与表面等离子体之间显著增强的相互作用。
这一突破不仅使量子系统更加节能,还显著提高了其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量子光子芯片:
为药物研发提供新工具
量子计算在分子模拟中的潜力引人注目。由郭良川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量子光子芯片,能够高效模拟分子振动电子光谱。
这项技术利用散射玻色子采样Scattering Boson Sampling(SBS),计算分子跃迁概率,证明了量子光子芯片在处理复杂分子系统方面的优越性。

来源:DeepQuantum
玻色采样
研究团队成功模拟了甲酸和胸腺嘧啶等分子的电子光谱,展示了芯片在加速药物研发中的潜力。下一步,他们将致力于扩展这一技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分子系统。
总结与展望
通过在单光子发射、光子芯片、室温耦合和分子模拟等领域的创新,NTU的光基量子技术正在突破计算和科学发现的极限。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量子计算的可行性,也为解决药物研发、通信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NTU将继续在量子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