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在基於光的量子技術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通過充分利用光的獨特特性,NTU的研究團隊為量子計算、通信和藥物研發開闢了全新可能。以下是關於這些令人振奮進展的詳細解讀。
單光子發射器的革命性改進
在量子技術中,單光子發射器是關鍵組件,其每次只產生一個光子,確保計算和通信的高效性。然而,傳統發射器在量子效率和光子收集方面存在技術難題。
由南洋理工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CQT)首席研究員高偉波教授領導的團隊,採用超薄二維材料(二硒化鎢,WSe₂),結合金柱製成的單光子發射器達到了90%的量子效率,接近理論最大值的100%。

來源:Google
通過施加電場與先進的材料工程技術,研究團隊有效抑制了非輻射衰變,大幅提高了光子發射的可靠性。這一成果為光學量子計算和安全通信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創新的光子晶片:
減緩光速,提升傳輸效率
在量子信息處理中,減緩光速對於操縱光子中編碼的量子信息至關重要。
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創新光子晶片,可以有效減緩大範圍頻率的光速,同時避免傳統晶片中的光反向散射。
這一研究由南洋理工大學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School of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SPMS)的張百樂教授領導,通過使用光子陳絕緣體,創建了一個光在材料晶格中特定路徑旋轉的系統。

來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這種設計不僅顯著增強了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還提高了傳輸效率,為先進光子電路和量子信息系統的量子存儲器應用鋪平了道路。
室溫量子耦合:突破冷卻限制
傳統量子系統通常需要極低溫度才能維持強光物質相互作用,這大幅增加了能源成本。NTU的研究團隊通過採用二硫化鎢(WS₂)薄片與納米級金結構,實現了室溫下的超強耦合。
在王啟傑教授與魏雷副教授的共同領導下,研究人員通過施加機械應變,觀察到激子與表面等離子體之間顯著增強的相互作用。
這一突破不僅使量子系統更加節能,還顯著提高了其實用性和可擴展性。
量子光子晶片:
為藥物研發提供新工具
量子計算在分子模擬中的潛力引人注目。由郭良川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量子光子晶片,能夠高效模擬分子振動電子光譜。
這項技術利用散射玻色子採樣Scattering Boson Sampling(SBS),計算分子躍遷機率,證明了量子光子晶片在處理複雜分子系統方面的優越性。

來源:DeepQuantum
玻色採樣
研究團隊成功模擬了甲酸和胸腺嘧啶等分子的電子光譜,展示了晶片在加速藥物研發中的潛力。下一步,他們將致力於擴展這一技術以處理更大規模的分子系統。
總結與展望
通過在單光子發射、光子晶片、室溫耦合和分子模擬等領域的創新,NTU的光基量子技術正在突破計算和科學發現的極限。
這些成果不僅推動了量子計算的可行性,也為解決藥物研發、通信安全等領域的關鍵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未來,NTU將繼續在量子技術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