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差距大
本地五所理工学院的联合调查显示,去年有超过九成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在毕业或服完兵役的半年内找到工作。从事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月薪中位数同2021年相比增加了100元,为2600元,也是三年来的最高。
本地五所理工学院发表联合声明,公布2022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去年有91.8%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在半年内找到工作,同前年相比略微下滑。
不过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与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差距有点过大。
但起薪差距大将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新加坡在工作方面所面对的其中一个挑战,是如何让工作报酬更加公平。如果不着手解决确保工作报酬公平的挑战,这将会对社会契约带来负面影响。

本地至今取得并维持了广泛的收入增长,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工资增长超过中等收入群体。因此,在过去10年以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计算的收入不平等差距一直在缩小。
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是工教院毕业生的近两倍,也是理工学院毕业生的1.5倍,这个差距还是需要通过后期政府的努力来平衡的。
不过本地政府也一直都在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来拉小差距。
2 创造就业
本地允许约1000家符合条件企业增聘额外5%外籍雇员的经济战略人力计划,除了可加强竞争力,也能为本地劳动队伍制造更多就业或培训机会。

比如说2022年12月推出的经济战略人力计划(Manpower for Strategic Economic Priorities,简称M-SEP),可直接及间接地让新加坡人受惠。
根据这项计划,企业支持新加坡成为枢纽,进行战略投资、创新和研发或国际化项目,每承诺聘请或培训一名本地员工,将能聘请多一名S准证或工作准证员工,为期两年。
经济战略人力计划具有高度针对性和选择性特点,仅有约1000家或本地所有注册公司不到1%的企业符合条件,因此无须为额外增聘的雇员工作部署,制定额外标准。

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额外人力,政府会密切留意企业参与率及相应地检讨计划。
违反劳资政公平雇佣指导原则的企业,会被禁止聘请外籍雇员,无法从经济战略人力计划受惠。
3 专业人士职业发展
新加坡一直在推动本地专业人士的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所去年十月对1000多名在职国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否做好准备应付未来的工作需求、他们在工作上的抱负,以及对社会流动性的看法。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术人员,简称PMET的上班族认为,他们找到了有意义的事业,而他们的工作对世界有积极的贡献。

相比之下,持相同看法的文员、服务业员工、清洁工和体力劳动者,比率只介于42%到55%之间。
调查也显示,国人认为,公平的酬劳、职场道德和工作条件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而21岁到34岁的年轻国人,比35岁以上的国人,更看重个人成长与学习,以及职业晋升。

较年长雇员比年轻世代更不认为须要为了适应工作上的变化而接受技能再培训,也较不愿意改变职业。
比起年轻雇员,较年长雇员也更愿意为了更好的家庭或个人生活,而接受较低薪金和较轻的工作职责。
调查发现,本地每四名雇员中,三人对工作上的改变持开放态度。然而,在55岁及以上的群体中,这个比率只达63%,比21岁至34岁群体的83%和35岁至54岁群体的77%来得低。
被问到是否认为须要为适应工作和职业上的变化而接受技能再培训时,较年长群体中表示同意的不到六成,比另外两个年龄层少约20个百分点。

对更换职业持开放态度的较年长雇员则不到一半(47%),表示不持开放态度的则多达27%,比21岁至34岁群体的12%和35岁至54岁群体的13%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主要看怎么去实现和平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