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差距大
本地五所理工學院的聯合調查顯示,去年有超過九成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在畢業或服完兵役的半年內找到工作。從事全職工作的畢業生,月薪中位數同2021年相比增加了100元,為2600元,也是三年來的最高。
本地五所理工學院發表聯合聲明,公布2022年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去年有91.8%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在半年內找到工作,同前年相比略微下滑。
不過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與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差距有點過大。
但起薪差距大將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

新加坡在工作方面所面對的其中一個挑戰,是如何讓工作報酬更加公平。如果不著手解決確保工作報酬公平的挑戰,這將會對社會契約帶來負面影響。

本地至今取得並維持了廣泛的收入增長,低收入群體的實際工資增長超過中等收入群體。因此,在過去10年以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計算的收入不平等差距一直在縮小。
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中位數是工教院畢業生的近兩倍,也是理工學院畢業生的1.5倍,這個差距還是需要通過後期政府的努力來平衡的。
不過本地政府也一直都在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來拉小差距。
2 創造就業
本地允許約1000家符合條件企業增聘額外5%外籍雇員的經濟戰略人力計劃,除了可加強競爭力,也能為本地勞動隊伍製造更多就業或培訓機會。

比如說2022年12月推出的經濟戰略人力計劃(Manpower for Strategic Economic Priorities,簡稱M-SEP),可直接及間接地讓新加坡人受惠。
根據這項計劃,企業支持新加坡成為樞紐,進行戰略投資、創新和研發或國際化項目,每承諾聘請或培訓一名本地員工,將能聘請多一名S准證或工作準證員工,為期兩年。
經濟戰略人力計劃具有高度針對性和選擇性特點,僅有約1000家或本地所有註冊公司不到1%的企業符合條件,因此無須為額外增聘的雇員工作部署,制定額外標準。

當然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額外人力,政府會密切留意企業參與率及相應地檢討計劃。
違反勞資政公平僱傭指導原則的企業,會被禁止聘請外籍雇員,無法從經濟戰略人力計劃受惠。
3 專業人士職業發展
新加坡一直在推動本地專業人士的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去年十月對1000多名在職國人進行調查,了解他們是否做好準備應付未來的工作需求、他們在工作上的抱負,以及對社會流動性的看法。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術人員,簡稱PMET的上班族認為,他們找到了有意義的事業,而他們的工作對世界有積極的貢獻。

相比之下,持相同看法的文員、服務業員工、清潔工和體力勞動者,比率只介於42%到55%之間。
調查也顯示,國人認為,公平的酬勞、職場道德和工作條件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而21歲到34歲的年輕國人,比35歲以上的國人,更看重個人成長與學習,以及職業晉升。

較年長雇員比年輕世代更不認為須要為了適應工作上的變化而接受技能再培訓,也較不願意改變職業。
比起年輕雇員,較年長雇員也更願意為了更好的家庭或個人生活,而接受較低薪金和較輕的工作職責。
調查發現,本地每四名雇員中,三人對工作上的改變持開放態度。然而,在55歲及以上的群體中,這個比率只達63%,比21歲至34歲群體的83%和35歲至54歲群體的77%來得低。
被問到是否認為須要為適應工作和職業上的變化而接受技能再培訓時,較年長群體中表示同意的不到六成,比另外兩個年齡層少約20個百分點。

對更換職業持開放態度的較年長雇員則不到一半(47%),表示不持開放態度的則多達27%,比21歲至34歲群體的12%和35歲至54歲群體的13%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主要看怎麼去實現和平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