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教育部也推行了各项活动作为回应,比如让特选中学学生学习马来文、进行校际交流、推行马来文淡米尔文语特等等。这些对策有没有效暂且不论,但至少有许多人还是不满意,认为那治标不治本,不如一举废除特选学校。
华校变成了一种种族主义,原本华文与英文之间的角力,也就悄悄变成了种族之间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者并非全是印裔巫裔,英文圈子的华裔(也包括特选课程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反省”。他们许多都是某个程度上的双语精英,但他们却无法理解华校支持者的用心。

26所特选学校的学生在特选学校成立40年的特选40推介活动上代表一同朗诵本地知名文化人梁文福博士创作的诗歌,述说一代人对特选学校的情怀和期许。(联合早报)
特选学校无法培育以华文思考的学生
这种英文圈子与华文圈子的沟通不良,正好侧面反映出特选学校的致命伤:特选学校并没有办法培育以华文思考的学生。现今新加坡当然仍有不少人是以华文思考的,其中许多也是语特出身,但他们之所以用华文思考,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因为语特。语特能做的,只是培养这些仍把华文当作第一语言的学生,让他们能成为华文文化圈的生力军,如何为语特提供更多以华文思考的学生生源,那才是新加坡华文文化圈存亡的关键。
三十年后,新加坡还会有华文社群吗?我想肯定还会有的。但讲华文写华语,却很可能是老年社群和外来社群的特征了。华文文化圈的消亡,将会让这个社会日趋单元化,也会让这个社会失去从英文世界以外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长也说了:“我们须改变这个方向。相反的,应该是越多人读语特越好,让更多学生相信自己能胜任。这需要时间和努力达成。我们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把语特扩大到中学。”
如果教育部真的能让母语的地位变得更接近英语一些,或许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