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教育部也推行了各項活動作為回應,比如讓特選中學學生學習馬來文、進行校際交流、推行馬來文淡米爾文語特等等。這些對策有沒有效暫且不論,但至少有許多人還是不滿意,認為那治標不治本,不如一舉廢除特選學校。
華校變成了一種種族主義,原本華文與英文之間的角力,也就悄悄變成了種族之間的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批評者並非全是印裔巫裔,英文圈子的華裔(也包括特選課程的學生)都在認真地「反省」。他們許多都是某個程度上的雙語精英,但他們卻無法理解華校支持者的用心。

26所特選學校的學生在特選學校成立40年的特選40推介活動上代表一同朗誦本地知名文化人梁文福博士創作的詩歌,述說一代人對特選學校的情懷和期許。(聯合早報)
特選學校無法培育以華文思考的學生
這種英文圈子與華文圈子的溝通不良,正好側面反映出特選學校的致命傷:特選學校並沒有辦法培育以華文思考的學生。現今新加坡當然仍有不少人是以華文思考的,其中許多也是語特出身,但他們之所以用華文思考,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因為語特。語特能做的,只是培養這些仍把華文當作第一語言的學生,讓他們能成為華文文化圈的生力軍,如何為語特提供更多以華文思考的學生生源,那才是新加坡華文文化圈存亡的關鍵。
三十年後,新加坡還會有華文社群嗎?我想肯定還會有的。但講華文寫華語,卻很可能是老年社群和外來社群的特徵了。華文文化圈的消亡,將會讓這個社會日趨單元化,也會讓這個社會失去從英文世界以外看待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長也說了:「我們須改變這個方向。相反的,應該是越多人讀語特越好,讓更多學生相信自己能勝任。這需要時間和努力達成。我們關鍵的第一步,就是把語特擴大到中學。」
如果教育部真的能讓母語的地位變得更接近英語一些,或許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