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福建的稻草扎成束后,再捆绑在火龙骨架上。(万山福德祠提供)
在文史工作者协助下于2015年设立的“沙冈古迹文物室”,记载沙冈万山福德祠这座代表广府社群百年古庙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等。高挂在文物室中央的稻草火龙,是2016年妆艺大游行时经过雨水“洗礼”后功成身退的那条。文物室算是对舞火龙的一个比较有形的记录,让公众与后人能够更了解这些年来醒狮团兄弟的默默付出。
国家文物局的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包括舞龙,但没有个别列出舞火龙。看到其他国家地区的舞火龙,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官方肯定,发展成为当地年度盛事,难免让人感触“同龙不同命”。但愿有一天,能见到它也成为新加坡的独特城市名片。
其他华人地区火龙腾跃

醒狮团兄弟在万山福德祠前的空地制作稻草火龙,场面壮观。(档案照)
关于舞火龙的起源和典故很多,一说元末明初军事家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一说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

C龙身以藤条制作骨架,然后捆绑上稻草。(万山福德祠提供)
香港以大坑和薄扶林村的中秋舞火龙最出名。大坑舞火龙据说有超过100年历史,从前村民以舞火龙驱赶瘟神。火龙用粗麻绳做龙骨,珍珠草包裹成龙身,2011年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薄扶林村舞火龙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村民视之为村里的祈福活动而不是表演,2013至2015年列入世界古迹观察名单,2017年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每逢中秋出游后火龙会投入海中,象征回归大海,为村民带来好运吉祥。
在中国大陆,中秋节舞火龙也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文化遗产。台湾三义自2007年以来每年举行云火龙节。马来西亚的怡保、砂拉越和吉隆坡也有舞火龙表演。
文:陈爱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