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福建的稻草紮成束後,再捆綁在火龍骨架上。(萬山福德祠提供)
在文史工作者協助下於2015年設立的「沙岡古蹟文物室」,記載沙岡萬山福德祠這座代表廣府社群百年古廟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等。高掛在文物室中央的稻草火龍,是2016年妝藝大遊行時經過雨水「洗禮」後功成身退的那條。文物室算是對舞火龍的一個比較有形的記錄,讓公眾與後人能夠更了解這些年來醒獅團兄弟的默默付出。
國家文物局的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括舞龍,但沒有個別列出舞火龍。看到其他國家地區的舞火龍,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官方肯定,發展成為當地年度盛事,難免讓人感觸「同龍不同命」。但願有一天,能見到它也成為新加坡的獨特城市名片。
其他華人地區火龍騰躍

醒獅團兄弟在萬山福德祠前的空地製作稻草火龍,場面壯觀。(檔案照)
關於舞火龍的起源和典故很多,一說元末明初軍事家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一說清咸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

C龍身以藤條製作骨架,然後捆綁上稻草。(萬山福德祠提供)
香港以大坑和薄扶林村的中秋舞火龍最出名。大坑舞火龍據說有超過100年歷史,從前村民以舞火龍驅趕瘟神。火龍用粗麻繩做龍骨,珍珠草包裹成龍身,2011年列入中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薄扶林村舞火龍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村民視之為村裡的祈福活動而不是表演,2013至2015年列入世界古蹟觀察名單,2017年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每逢中秋出遊後火龍會投入海中,象徵回歸大海,為村民帶來好運吉祥。
在中國大陸,中秋節舞火龍也被列為廣東省省級非文化遺產。台灣三義自2007年以來每年舉行雲火龍節。馬來西亞的怡保、砂拉越和吉隆坡也有舞火龍表演。
文:陳愛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