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場一次打底8000元的此物 全新加坡只剩下一人能親手製作

2021年02月08日   •   2萬次閱讀

以稻草紮成的龍形,插滿星火點點的長香,在圍觀人群間舞動時還會「噴火」,把節慶氣氛推到高潮。舞火龍這項從中國傳到其他華人地區的民間藝術,在本地從岡州會館開始,由沙岡萬山福德祠醒獅團延續。

當舞火龍在香港已成為年度盛事,數十年來新加坡卻只有這個醒獅團在傳承,記者深入走訪後方知個中的曲折蜿蜒。

沈氏通道沙岡萬山福德祠醒獅團一直堅守著珍貴的舞火龍傳統文化,將它帶到廟宇和民眾祈福活動,傳遞著與社區間的脈脈溫情。(檔案照)

沈氏通道沙岡萬山福德祠旁的貨櫃倉庫內,有兩條火龍已「閉關」超過一年,繼續等待一展英姿的時機。因為記者的到訪,醒獅團兄弟搬出龍頭、數節龍身和龍尾,讓火龍有機會出來曬曬太陽。

沙岡萬山福德祠旁的貨櫃倉庫內「閉關」超過一年的火龍,因為記者到訪,其中一部分才有機會出來曬曬太陽。(龍國雄攝)

摸一摸干粗的稻草束,聞一聞久違的稻草香,再次喚醒醒獅團兄弟蠢蠢欲動的表演因子。畢竟這條龍承載著他們揮灑汗水、不求回報、抱著發揚傳統文化使命的集體美好回憶。

舞火龍兩度沉寂

關於第一條火龍何時在新加坡出現,眾說紛紜。一些長輩有印象1950至1960年代牛車水一帶曾有火龍表演,但具體細節無從考究。

1980年代的舞火龍,倒是許多人曾親眼見證。1980年牛車水岡州會館正式成立紗龍隊後非常活躍,常常到各處表演紗龍和金龍等,火龍也亮相過兩次。根據本地火龍重要推手馮景源(80歲)的說法,在岡州會館活動的商人李齊,曾在家鄉中國廣東省新會參與舞龍演出。他建議把火龍引進新加坡,馮景源和一班師兄弟於是著手研究。

沙岡萬山福德祠醒獅團敬稱「龍王」的火龍顧問馮景源師傅(左)和醒獅團發起人之一的司徒根良,都已投身火龍製作40年。從妝藝大遊行「退役」的稻草火龍高掛在沙岡古蹟文物室內。(林國明攝)

岡州會館出動的第一條火龍,龍身是以香蕉樹幹製作,造型相對簡單,在1980年代初碧山亭墳場清山後演出。司徒根良(79歲,萬山福德祠醒獅團發起人之一)也參與了當時的表演,他還記得地上是「一個洞一個洞」(挖空的墳墓),不小心還會踏下去。

第二條火龍的龍身已改由稻草製作,外層還包裹草蓆,看來更加美觀。這條火龍從岡州會館出發,在牛車水一帶遊行,引起不小轟動。因為經費等因素,岡州會館的火龍表演之後沉寂下來。

1983年沙岡萬山福德祠成立醒獅團,當時不少團員是岡州會館會員。馮景源師傅隨後把火龍帶過來,火龍從此在這裡紮根延續。那段時期火龍除了在萬山福德祠亮相,不少廟宇和團體也邀請火龍出巡,如武吉知馬慈雲山。

萬山福德祠副主席兼醒獅團教練何倫良說,當時出去一次的收費是6000至8000元。後來新加坡經濟不太景氣,願意出錢的團體漸少,火龍表演也隨之沉寂。

相隔十多年後,一直到2006年農曆二月初二配合萬山福德祠的「土地爺爺」寶誕,火龍才重出江湖,在廟宇四周表演一圈後也到沈氏通道一帶遊行。暌違已久的火龍再次亮相,吸引媒體競爭報道,引起坊間關注。

之後火龍三次在妝藝大遊行亮相,間中也受邀為龍南殿和濟正宮等演出。最後一次是去年2月農曆初八的玉皇宮,信眾借火龍答謝天恩,祈求玉皇賜福,直落亞逸街部分路段當時還封路。

三次妝藝大遊行

萬山福德祠醒獅團曾三次受邀參與妝藝大遊行,這對醒獅團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和驕傲,也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2009年醒獅團和中國銅梁火龍同場演出。「舶來龍」銅梁火龍以不同材質導火,表演時火花交織,驚險奇特。雖然不是萬眾焦點,沙岡萬山福德祠醒獅隊還是非常興奮,何倫良回憶道:「一方面是第一次參與妝藝大遊行。加上從政府大廈大草場,一路走到多美歌一帶。亮相時間很長,可以給很多公眾看到。」

第二和第三次則是另一番體驗。

2012年的水上妝藝大遊行,對火龍隊來說是一大挑戰。醒獅團武術教練呂志河說:「稻草火龍原本就很沉重,平日要舞動都比一般龍來得艱難,還要在水上走。」2016年則是遇上大雨,點燃的香火全熄滅,稻草吸水後更是百上加斤,令舞龍隊倍感吃力。

2012年妝藝大遊行在水中遊行,是醒獅團一次難忘的高難度演出。(萬山福德祠提供)

製作火龍難度高

儘管引起媒體和民眾關注,舞火龍並沒有在本地廣泛流行開來。深入採訪後方知,製作稻草火龍和舞火龍背後的艱辛,無怪乎至今仍只有萬山福德祠醒獅團獨撐。

萬山福德祠主席兼醒獅團發起人甄福常提出,首先要向中國福建農民特別搜集稻草,稻草成本不高,但從中國運到本地需要相當費用。一隻火龍需約100公斤稻草。原本稻米收割後的稻草不難搜集,但近年來當地農民將稻草用以栽種磨菇或燒飯,供應不甚穩定。醒獅團曾試過泰國和馬來西亞的稻草,有欠理想。

沙岡萬山福德祠理事兼醒獅團武術教練呂志河(左起)、副主席兼醒獅團教練何倫良、總務兼醒獅團理事葉松青、主席兼醒獅團發起人甄福常、理事兼青年團副主任黃永良、理事兼醒獅團財政甄俊傑、財政兼醒獅團主席司徒國勇及理事莊德俊,都為舞火龍的文化傳承做出貢獻。(龍國雄攝)

搜集足夠稻草後,製作過程也很漫長。目前懂得製作龍頭和龍尾模型的師傅只有馮景源一人,他在家中紮好龍頭、龍尾和龍腳的骨架後,再把它們移到萬山福德祠,由醒獅團兄弟一起製作龍身和上草。

甄福常說:「大家都是放工後和周末義務過來幫忙,一條龍要大約六至八個月才能完成。一些人對稻草敏感,上草時會皮膚癢,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雖然說上草不需要製作龍頭和龍尾那樣的深厚功底,但也要懂得拿捏力度和分寸。草束綁得太密實,長香很難插進去;綁得不夠密實,長香插進去後會掉出來,龍身也可能鬆散。

以一般13節、約170英尺長的火龍,一次需要14個人手(包括龍珠)。火龍特別沉重,龍頭約40公斤,龍身10公斤,龍尾15公斤,舞動不到五分鐘就要換人。因此,每個崗位需要三四個人輪替,加上樂隊、拿滅火器人員(防燙傷事故)、物流運送和膳食等,每次出隊都要上百人。醒獅團即使全體出動也不夠,幸好還有其他同門醒獅團相互支援。

單單火龍表演當天的花費就要兩三千元,加上之前數個月的製作成本,火龍從誕生到出巡的費用要6000至8000元,這還不包括醒獅團兄弟義務幫忙的人工費。如此算下來,每次火龍出場即使收費1萬元以上也不算高。為了推廣舞火龍文化,以及考慮到團體和廟宇的預算,醒獅團的收費從8000元起跳。

煙火中步步驚心

火龍出巡的整個過程,也比一般舞龍來得耗時費力。表演當天的一小時前醒獅團已開始準備,單單點香和插香就約需半個小時。醒獅團兄弟分工合作,一些負責以火槍點燃長香,一些負責傳遞,一些負責插香,要插滿龍頭、龍身關節處、龍尾和龍珠。

從前以炭爐起火點香,速度更慢,後來才改用火槍。約一英尺半的長香特別從馬來西亞進口,可燒約三小時。

呂志河說:「整個表演約兩小時,從前使用一般的香,表演到一半就燒完。接著要暫停表演,重新點香插上。採用長香後可以燃到表演結束,每次出巡約需3000支。我們之前得把長香腳削尖,才比較容易插進稻草束。」

插滿長香的火龍看來霸氣十足,接著是點睛儀式,之後就由舞獅開路出巡,信眾也隨行祈福。火龍因為插滿長香,不太能龍騰虎躍或纏絞穿插,鼓樂打法也經過特別調整。

舞火龍過程中特別製造的「噴火」效果,帶動現場觀眾的激昂情緒。(檔案照)

表演時舞龍隊員不僅要支撐比一般布龍更沉身的龍身,還要承受煙燻籠罩和香火灼傷。間中,還有醒獅團兄弟負責在空中拋撒易燃鐵粉,製造火龍「噴火」效果。觀眾情緒激昂,舞龍隊員其實又熱又險,但受訪者都說習慣了,沒事。

從全燒掉轉為保留

根據傳統,在簇擁、喝彩和誦禱聲中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後,火龍會聚擠成一團,由未燃盡的長香將它化為縷縷白煙,為整個祈福活動畫上句點。

然而,經過六至八個月才製作出來的火龍,一生只為一次短暫的燦爛,難免讓人覺得可惜。醒獅團考慮到製作成本及手藝難求等客觀因素,在2016年妝藝大遊行後把火龍高掛展覽。同年製作的另一火龍是醒獅團目前為止製作的最後一條火龍,代表萬山福德祠出巡至今。

何倫良說:「火龍燒壞的部分我們用稻草修補後就可以再使用,不必重新製作龍頭和龍身,可以大大節省成本和時間。當然,有人贊助和出錢製作的火龍,我們就不可以重複使用,要尊重對方。例如龍南殿為慶祝九皇爺誕請我們製作的一條火龍,2017到2019年都有表演,之後就收在倉庫內,我們不能隨便拿來用。

制火龍師傅碩果僅存

沙岡萬山福德祠醒獅團目前有60多人,一半是30多歲或以下,是一個相當有活力的醒獅團。然而,會製作火龍龍頭和龍尾的師傅,就只有今年已邁入80歲的馮景源。

這位醒獅團兄弟口中的「龍王」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目光炯炯,不難想像他製作火龍時展現的王者風範。

馮景源十多歲就跟隨父親進出岡州會館,他回憶道:「1970年代末在會館活動的商人李齊希望把火龍引進新加坡,我的堂叔當時也在岡州會館,看我頭腦比較靈活,就讓我召集幾個人一起想辦法。我們盯著照片自己想像,要用什麼材料和方法來製作,完全是無師自通。」

從香蕉樹幹到稻草龍身,不斷改良製作方法和美化外觀,龍鰭和龍腳等細節也抓准;從事電工的馮景源當年憑著一股衝勁和興趣,在製作火龍方面闖出名堂。

其他地區的火龍,有者的龍身只是把草捆成束,瘦瘦長長,跟龍頭和龍尾比例不對稱。一些的龍頭則比較簡單空洞,沒有完全覆蓋稻草。相較之下,不難發現出自馮景源之手的火龍非常有氣勢,手工細膩講究。

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一再強調要收山,馮景源其實對製作火龍還是懷抱熱忱。他在訪問結束後閒談時跟醒獅團兄弟說:「我想到用竹來做火龍,比用藤條來得輕。」

然而,讓他下次製作火龍時用上這個方法,他的回應又是:「不做啦!」之所以如此反覆和矛盾,始終因為對火龍的摯愛。

製作龍頭和龍尾骨架沒有草圖,基本上整個結構都印在師傅腦里,然後用一根根藤條扎出骨架。儘管醒獅團兄弟跟隨馮景源多年,至多掌握製作龍身和上草的功夫,還沒有把握自己扎出龍頭和龍尾。如今醒獅團的權宜之計,是保留現有火龍作為樣本,接下來會嘗試按照同樣的尺寸複製。

火龍的龍頭和龍尾造型複雜,至今只有馮景源師傅一人懂得製作。(龍國雄攝)

談到接班人問題時,馮景源只是一味搖頭:「很難講!很難講!」一副一言難盡的樣子。

就真的無法傳授?馮景源強調:「這個沒有得教,要有心,用頭腦慢慢想、慢慢研究。」他也認為,要吸引更多後輩把心思放在火龍製作,需要給予更多實質回報,以及來自各方的認可。

馮景源師傅製作龍頭和龍尾骨架沒有草圖,整個結構都在他腦海里,照片攝於2012年。(檔案照)

同龍不同命的感慨

1/2
下一頁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8379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