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光要交关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做拥车证 (COE),你只有有了这个证才能上牌。
这个证就是政府算一下期望的车辆密度然后每年放出多少限额,之后根据市场需求自己去调节拍卖。 这种配额制度有点像我们杭州的车牌摇号,只不过杭州是通过抽签或者排队,你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时间,而新加坡主要是金钱。
前两天我查了一下,一个拥车证已经超过10万新币,那就大概是7.4万美元,五十多万人民币!而且有了这个证你只能开十年的车。
你要是想在新加坡买辆特斯拉model 3,大概要15万美元,100万人民币,这在美国和大陆都够买三四辆的了!
你说这样一来,普通人谁敢随便买车啊,就老老实实坐公共交通吧。
政府既达到了控制汽车数量的目的,还能随便每年多赚六十多亿新币,多好!

2.3 城市印象-干净
这么大一座城市,你在路上看不到垃圾、看不到烟头。 这是怎么做到的?
一方面确实政府花了大力气去倡导,从1968年就开始了“让新加坡保持干净”的大规模活动。之后搞什么植树活动、净水活动、干净马桶活动等等。
但其实最有效的,就是罚,用极其严苛的罚款来让人们形成习惯。
我相信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新加坡禁止吃口香糖。你要是从国外带口香糖到新加坡,轻则罚款、重则坐牢。这就是因为新加坡之前投入那么多打造花园城市,结果每年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去到处抠口香糖,所以92年开始干脆就给禁止了。
你要是乱扔个垃圾、抽烟、随地吐痰,发现了初犯罚1000新币,第二次发现罚2000,第三次5000。5000新币就相当于3700美元,27000人民币,我看你谁还敢手欠乱扔垃圾。
甚至连喂鸽子、蹭邻居家wifi、在自己家全裸都要罚款甚至监禁。
就是这些严苛的惩罚法律,才造就了新加坡这个花园城市。
而且,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心理学里的破窗效应,就是同样一个人,他在越脏乱差的环境里,就越容易乱扔垃圾、容易犯罪。
新加坡花了很高成本做到了这么干净的城市以后,大家其实更会自觉的维护,那些重罚的作用可能都没那么大了。
03 特色人才教育
李光耀说: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投资新加坡唯一的自然资源 - 它的人。”
这话是不是听着有点鸡汤啊,我们国家的宝藏在于人。
李光耀清楚,新加坡要资源没资源,要体量没体量,底层要想翻身,就得提升全民教育水平,培养人才。
新加坡确实就是花了非常大的力气来投资在人才教育,新加坡政府基本上每年要花20%的财政支出在教育上。
而且不光是花钱,为了尽快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平,新加坡的中学教育从1981年开始实施一种非常独特的模式, 叫做分流教育模式(Streaming)。
因为70年代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会退学,学到一半发现太难了跟不上就不学了。
所以,它就推出了分流的模式,从小学开始就给大家考试排名、或者智商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分流成:
Express, 快捷源流
Normal Academic, 普通学术源流
Normal Technical, 普通技术源流
分流之后不同源流学生学的东西、教学计划全都不一样。相当于从中学开始给大家分层。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可以因材施教。成绩好的学生学得就更难、更快,差一点分流的学生就学得简单一点、慢慢学,多学一年。
这样做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效率,结果也确实是立竿见影,新加坡的教育可以说是世界闻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那可是QS世界大学排名常年排在亚洲前三的。
当然这种分流模式的弊端也非常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不停的竞争,压力很大。
关键是这都不光是给学生排名,而是小学刚毕业,十岁出头就给你直接分级,有点定性贴标签了,这会带来各种软性问题。
所以,新加坡从2020年开始就逐渐取消掉这种分流模式,它退了一步采取一种新的"学科分班模式" (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 Full SBB)。
大概意思就是按照每个学科的成绩来分班学习,你数学好就去数学快班,化学不好就去化学慢班这种。
反正总之,新加坡的教育至少从成绩上来看非常成功,不光是提升自己本地人的素质,也吸引了大量全球的精英来读书。
然后,你都在这读书了不得留下来工作几年再说么?是吧。 有了这些优质的人才,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推崇勤奋,推崇努力。
广告语都说了:"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就是努力工作!不要躺平!
2018年开始,世界银行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指数来衡量各个国家地区的人的生活水平,叫做HCI, Human Capital Index, 人力资本指数。
它衡量的是一个新生儿成长到18岁有多大的概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医疗、不夭折。
新加坡以0.88排在全球第一。

04 大力发展工业
李光耀从最开始当上总理的时候就非常清楚,新加坡太小了,自然资源也很一般,虽然有海峡港口的优势,但还有大量的人没有工作。
如果想要快速脱贫致富,就必须要靠工业,靠外资。
所以,他在1961年就成立了经济发展局:EDB。
虽然叫经济发展局,听起来应该是管理发展经济方方面面的,但是它最开始基本上全部重心都是围绕着新加坡的工业建设,以及吸引外资的。
新加坡可以说是举国之力去建立工业园区,还成立了专门从事工业融资的新加坡发展银行。
然后经济发展局就开始对外吆喝了,给世界500强公司写信、打电话、亲自拜访,自荐说:新加坡好啊,又便宜、又是大港口,你要是在我们那建工厂我们政府一定全力配合!
当然光嘴上吆喝肯定不够,也得拿出点诚意来是吧。
税收减免
首先,要想吸引外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大家知道么? 就是税收。
新加坡起初只是给各个来建厂的公司税收减免。后来干脆直接把自己的关税降到了0,企业所得税也是越调越低,从最开始的超过40%一路降到现在只有17%。也就是说海外的企业来这做生意,只用交17%的所得税,剩下全可以拿回自己兜里,这可能比它本国的税率都要低得多。个人所得税也有各种优惠,让新加坡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避税天堂。
简化流程
同时,新加坡把来本国投资、做生意的流程做到最简,推行他所谓的"单一窗口"。
大概就是尽量刨去所有贸易上的繁文缛节和限制, 没有反垄断、没有各种牌照、没有外汇管制。你来了就登个记,建厂,卖,赚钱就行了。
到现在新加坡都被世界银行列为,排在全球第二容易经商的国家地区,仅次于新西兰。

削弱工会
这还没完,起初60年代的时候,新加坡的工会实力还很强,三天两头闹罢工。
李光耀觉得这可不行,哪个外资企业也受不了员工这么闹啊。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削弱工会,就是要告诉海外各大企业:大爷来玩呀,我们不怕被剥削,你们也来剥削剥削我们呗~
你瞧瞧,新加坡政府这多有诚意。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有些过于有诚意了,以至于新加坡全都是外企,抑制了自己本国的企业。
总之,大量的跨国公司从60年代末期开始纷至沓来,在新加坡建厂。起初还是像服装、玩具、木制品等等这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来从1968年,德州仪器来了,1970年又引来了惠普,这两大电子巨头的入驻一下就激活了新加坡的电子工业。
跨国企业的到来,让新加坡的制造业迅速崛起。
你看这是它的制造业比上GDP的占比,从1960年到1980年持续飙升,从10%直线上升到了25%!
也帮助新加坡的GDP增长率,惊人的保持在超过10%。 失业率长期保持在低位,即使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经济增长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新加坡的失业率还是几乎为零。
后来,随着新加坡越来越有钱,它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新加坡的制造业就很难保持继续扩张了。
怎么办呢? 一个是肯定要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发展,这个很直观。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聪明,它不是全球贸易大港口么,每天有那么多货物在它这进进出出,它就找一些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下游的加工。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那么多石油从我这过,这样,我来帮你们精炼原油;你们中东这些朋友们只需要把原油运过来,我这就直接帮你精炼加工好了,你就可以直接把成品运到目的地了;
再比如说芯片,上游的设计、中游制造这些我搞不了,但是我可以搞下游的组装和测试啊。你们电子产品的芯片生产出来以后直接运到我这,我们连运货带组装,你睡一觉的功夫就搞定。
你看,它就把这些产业下游的业务和港口中转结合起来,给你来个一条龙服务。让新加坡的制造业直到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新加坡,它就是个最繁忙的交通路口。你想它地理位置不光重要,路还宽,过路费也低,还有好多交警协同指挥保证道路通畅,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

05 控制货币汇率
新加坡控制自己的货币政策,非常有意思。
它并不控制利率,而是直接控制汇率。要是我感觉新币贬值太厉害了,就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去买新币;感觉新币涨得太厉害了,就反过来卖新币。
这种做法是非常特殊,也是对央行的要求非常苛刻的。 首先,我们说新加坡央行,也就是新加坡金管局MAS,请问公关鸟团队的各位同学: 你们说央行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核心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控制物价,控制通货膨胀。 大部分国家的央行,为什么首选控制利率啊?
因为利率本质上,就是控制资金在国内的流动速度,有点像钱流动的水龙头大小,利率越低,水龙头开得就越大,流通的钱就变多了,通胀它就起来了。
当然央行也有其它的手段,但一般利率都是最主要的。 可对于新加坡来说,它就比较特殊了。由于它就是个十字路口,由于它如此依赖贸易,它的货币主要都不是在本国内部流通,而是和海外之间的流通,也就是资金的跨境流动。
打个比方,就算国内的物价很稳定,可海外因为什么原因物价一下起来了,东西变贵了,新加坡全国的物价就会立刻升高。
那央行再通过控制本国利率,不是不行,但是会非常费劲。更简单直接的方法:你不是海外的东西变贵了么?我直接把汇率调了,让新币升值,这下对于我来说买你的东西就不会有那么贵了,从而控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所以说汇率的稳定对于新加坡这个特殊贸易国来说反倒更加的重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能比利率大得多。至于利率、M1 M2 M3什么的,就让他主要按照自由市场浮动吧。
当然我强调一下,经济里什么都是连通的,并不是非黑即白。它调利率也可以带动汇率;调汇率也会有各种副作用,但我们只关注最主要的逻辑线就行了。
而且汇率的稳定,不光可以更好地控制新加坡本国的通货膨胀,也能让它的全球贸易伙伴、投资伙伴心里更有底、更踏实。
如果一个国家的汇率整天波动得太猛,还随时有崩盘的风险,那我哪敢把供应链全都放在你身上,是吧。 这也是新加坡直接调控汇率的好处,它可以更有力地直接控制汇率。
而且,它还不是像港币一样把汇率基本跟美元绑定死了。
新币相对来说是有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的,你看过去这几年新币兑美元一直保持在0.69 - 0.76这个区域里面波动,这样一来既让汇率相对稳定,同时又让新加坡政府有了调控经济的空间,不用什么都必须得紧跟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