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这段童年,海泽豁然地说,这种生活环境是珍贵的体验,比起历史课本中记载的更为真实,让年幼的她浸濡在人生百态中,以敏锐的观察力,看着有人天天努力工作却三餐不继,有人因此丧气自杀;也见识了三水红头巾和一身白衣黑裤的顺德妈姐的自力更生,这些都是她女性赋能和社区凝聚力观念的雏形。
八岁那年,在外婆和舅舅的安排下,她到汤申的一所天主教学校上小一,但因家贫,经历了 “精英主义、阶级傲慢和社会不平等”。还曾因家庭复杂被送入爱美丽山女收容所,暂停学习,只学缝纫和打扫房子。
12岁,外婆把她从父亲家救出来。大弟则一直跟着父亲,直到他21岁,海泽才能与他相会。大弟凭自己的努力完成夜校,并成为跨国企业的工业关系经理。小弟在哥哥的帮助下完成大学,成为跨国药剂公司的区域董事。
与外婆、舅舅保罗和两位阿姨莉莉和安妮住在一起的日子很稳定。海泽的学习突飞猛进,成绩斐然,考进新加坡大学(后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社会学,并获得福特基金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
她的外婆足智多谋,省吃俭用,在实乞纳买地盖房,且重视子女教育和女性经济独立。莉莉阿姨曾任英国汽车公司总裁的秘书,安妮阿姨是马来西亚圣婴女修道院第一位亚裔院长,保罗舅舅则是很受欢迎的数学教师。对母亲的家人,她心存感激。外婆和安妮阿姨已去世。
自传里,她首次深入谈到与先生范俊登的点滴。以往关于她的报道,总是称自己的丈夫是马来西亚的作家。
认识范俊登时,她是新加坡大学民主社会主义俱乐部的成员。俱乐部派她去欧洲学习,一天,她在萨尔茨堡的音乐厅见到一位“散发着魅力、自信和强大能量”的范俊登。
范俊登大海泽六岁,曾在马来西亚领导全国教师罢工。两人相爱并结婚。他有飞行恐惧症,海泽后来去剑桥大学时,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辗转陆路交通与她会合。
范俊登曾任民主行动党代理秘书长,两次当选马来西亚国会议员。1971年因发表有关多元种族主义的言论而在《煽动法》下被捕,罪名成立而丧失议员资格,转而写作。
为维系婚姻
学会创造双轨世界
自传的字里行间,也带出这段婚姻的不易。她写道:“对家庭和人际关系,反对派的政治世界是残酷的。”
家中,她学会创造双轨世界。书中写着:“他有他的世界,我拒绝卷入;我有我的专业,他尊重而不参与。对孩子和彼此的深爱,维系着我们。”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两人关系日益紧张,她决定接受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邀请,带着双胞胎女儿到纽约工作,远离“围绕着他的肮脏政治”。定期通电话和一年两三趟回马来西亚,成了维系模式。
2007年,当她到曼谷出任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执行秘书时,才结束13年的两地分隔。2010年,范俊登在曼谷一家医院因癌去世。
46岁的双胞女儿是马来西亚人,在各自领域有杰出表现。精通德文的Pauline从事翻译工作及保存马来西亚消失中的传统艺术;Lilianne则从事东南亚难民政策和人道主义外交工作,包括协助成立印尼亚齐难民救援机构Geutanyoe。
文:苏秉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