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這段童年,海澤豁然地說,這種生活環境是珍貴的體驗,比起歷史課本中記載的更為真實,讓年幼的她浸濡在人生百態中,以敏銳的觀察力,看著有人天天努力工作卻三餐不繼,有人因此喪氣自殺;也見識了三水紅頭巾和一身白衣黑褲的順德媽姐的自力更生,這些都是她女性賦能和社區凝聚力觀念的雛形。
八歲那年,在外婆和舅舅的安排下,她到湯申的一所天主教學校上小一,但因家貧,經歷了 「精英主義、階級傲慢和社會不平等」。還曾因家庭複雜被送入愛美麗山女收容所,暫停學習,只學縫紉和打掃房子。
12歲,外婆把她從父親家救出來。大弟則一直跟著父親,直到他21歲,海澤才能與他相會。大弟憑自己的努力完成夜校,並成為跨國企業的工業關係經理。小弟在哥哥的幫助下完成大學,成為跨國藥劑公司的區域董事。
與外婆、舅舅保羅和兩位阿姨莉莉和安妮住在一起的日子很穩定。海澤的學習突飛猛進,成績斐然,考進新加坡大學(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社會學,並獲得福特基金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讀博士。
她的外婆足智多謀,省吃儉用,在實乞納買地蓋房,且重視子女教育和女性經濟獨立。莉莉阿姨曾任英國汽車公司總裁的秘書,安妮阿姨是馬來西亞聖嬰女修道院第一位亞裔院長,保羅舅舅則是很受歡迎的數學教師。對母親的家人,她心存感激。外婆和安妮阿姨已去世。
自傳里,她首次深入談到與先生范俊登的點滴。以往關於她的報道,總是稱自己的丈夫是馬來西亞的作家。
認識范俊登時,她是新加坡大學民主社會主義俱樂部的成員。俱樂部派她去歐洲學習,一天,她在薩爾茨堡的音樂廳見到一位「散發著魅力、自信和強大能量」的范俊登。
范俊登大海澤六歲,曾在馬來西亞領導全國教師罷工。兩人相愛並結婚。他有飛行恐懼症,海澤後來去劍橋大學時,他用了三個月時間,輾轉陸路交通與她會合。
范俊登曾任民主行動黨代理秘書長,兩次當選馬來西亞國會議員。1971年因發表有關多元種族主義的言論而在《煽動法》下被捕,罪名成立而喪失議員資格,轉而寫作。
為維繫婚姻
學會創造雙軌世界
自傳的字裡行間,也帶出這段婚姻的不易。她寫道:「對家庭和人際關係,反對派的政治世界是殘酷的。」
家中,她學會創造雙軌世界。書中寫著:「他有他的世界,我拒絕捲入;我有我的專業,他尊重而不參與。對孩子和彼此的深愛,維繫著我們。」
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兩人關係日益緊張,她決定接受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邀請,帶著雙胞胎女兒到紐約工作,遠離「圍繞著他的骯髒政治」。定期通電話和一年兩三趟回馬來西亞,成了維繫模式。
2007年,當她到曼谷出任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執行秘書時,才結束13年的兩地分隔。2010年,范俊登在曼谷一家醫院因癌去世。
46歲的雙胞女兒是馬來西亞人,在各自領域有傑出表現。精通德文的Pauline從事翻譯工作及保存馬來西亞消失中的傳統藝術;Lilianne則從事東南亞難民政策和人道主義外交工作,包括協助成立印尼亞齊難民救援機構Geutanyoe。
文:蘇秉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