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就算是一家人吃饭,也要用公共勺子分食。

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基本上从英国复刻。除了母语外,其他科目基本都是英文授课。

在新加坡的学校里,除了课堂之外,还有着课外活动(CCA)的传统。内容丰富的CCA,嗯,这很西方。

漫步在新加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欧式建筑。有些还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遗产。


新加坡的东方Style
但是,在新加坡的564万人口中,有近70%都是华人。
华语存在于新加坡人的生活中。东方文化依旧深耕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地发展着。
像是小贩中心的招牌:

菜市场买东西的场景:

街上的指路牌:

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

店内的告示牌:

新加坡人华语说的虽然不好,但方言却说的666。闽南语、粤语、潮州话、客家话一些人能毫无压力地转换使用。

新加坡人也很Kiasu(怕输),很多小盆友很小就被父母送去各种补习班,要“赢在起跑线上”。

工作时,新加坡人习惯使用英语,但是唠家常或办公室政治等私密话题,就会不自觉转用华语。在CBD工作的白领也是如此。

华人新年在新加坡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休假两天,可谓十分重视(其他假期包括国庆节也只休一天)。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妆艺游行一样也不少。

捞鱼生,走亲戚,给红包,超有年味。

新加坡人万事都要看风水,也非常忌讳数字“4”。
每年新年,几百件人要去抢头香,画风是这样的......

到了中元节,新加坡人烧起纸来也是相当夸张。(也有一些人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烧纸)

虽然吃饭方式有些西化,但是食物却是以中餐为主。(以华人来说)
菜的烹饪方式也无外乎煎炸煮炖,主食也是米粉面。

一家围坐在一个大圆桌一起吃饭。团团圆圆才是最重要的。

图源:8视界
在新加坡街头巷尾,经过西式建筑的转角,还会看到许多中式建筑的存在。
骑楼这种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设计,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在这篇土地上残留的岁月变迁。


///
事实上,你很难将新加坡归纳成一个完全的“西式”或者是“中式”国家。
这里的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印记在不断告诉人们,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融合而成的地方。


新加坡的清真寺和印度庙,图源:新加坡旅游局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日本、韩国、伊比利亚半岛、中东......乃至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文化碎片,你或许都能在不经意间拜访到的一个个小店内找到。
新加坡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文化倾向,新加坡就是新加坡,是独一无二的那个新加坡,少了一点都不行。

图源:Lonely Planet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抛出过一个“落地生根论”。在2022年国庆群众大会上,他这么说道:
新加坡的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它说得精彩”。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与“其他华人社会”不同,例如语言习惯、音乐等。而新加坡政府亦着力保育及发展新加坡华人文化,一方面介绍“华族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亦“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

图源:Todayonline
在新加坡,多种族文化融合发展是一直在进行中的其中一个社会主基调。
而新加坡对于“新加坡的文化”的这份独特的自信,或许也正是这里存在着独特魅力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