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就算是一家人吃飯,也要用公共勺子分食。

新加坡整個教育體系,基本上從英國復刻。除了母語外,其他科目基本都是英文授課。

在新加坡的學校里,除了課堂之外,還有著課外活動(CCA)的傳統。內容豐富的CCA,嗯,這很西方。

漫步在新加坡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歐式建築。有些還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遺產。


新加坡的東方Style
但是,在新加坡的564萬人口中,有近70%都是華人。
華語存在於新加坡人的生活中。東方文化依舊深耕在這片土地上,蓬勃地發展著。
像是小販中心的招牌:

菜市場買東西的場景:

街上的指路牌:

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

店內的告示牌:

新加坡人華語說的雖然不好,但方言卻說的666。閩南語、粵語、潮州話、客家話一些人能毫無壓力地轉換使用。

新加坡人也很Kiasu(怕輸),很多小盆友很小就被父母送去各種補習班,要「贏在起跑線上」。

工作時,新加坡人習慣使用英語,但是嘮家常或辦公室政治等私密話題,就會不自覺轉用華語。在CBD工作的白領也是如此。

華人新年在新加坡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休假兩天,可謂十分重視(其他假期包括國慶節也只休一天)。
春節期間,舞龍舞獅,妝藝遊行一樣也不少。

撈魚生,走親戚,給紅包,超有年味。

新加坡人萬事都要看風水,也非常忌諱數字「4」。
每年新年,幾百件人要去搶頭香,畫風是這樣的......

到了中元節,新加坡人燒起紙來也是相當誇張。(也有一些人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和十五都要燒紙)

雖然吃飯方式有些西化,但是食物卻是以中餐為主。(以華人來說)
菜的烹飪方式也無外乎煎炸煮燉,主食也是米粉面。

一家圍坐在一個大圓桌一起吃飯。團團圓圓才是最重要的。

圖源:8視界
在新加坡街頭巷尾,經過西式建築的轉角,還會看到許多中式建築的存在。
騎樓這種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築設計,似乎在無言地訴說著在這篇土地上殘留的歲月變遷。


///
事實上,你很難將新加坡歸納成一個完全的「西式」或者是「中式」國家。
這裡的馬來文化和印度文化印記在不斷告訴人們,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文化融合而成的地方。


新加坡的清真寺和印度廟,圖源:新加坡旅遊局
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日本、韓國、伊比利亞半島、中東......乃至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的文化碎片,你或許都能在不經意間拜訪到的一個個小店內找到。
新加坡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文化傾向,新加坡就是新加坡,是獨一無二的那個新加坡,少了一點都不行。

圖源:Lonely Planet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拋出過一個「落地生根論」。在2022年國慶群眾大會上,他這麼說道:
新加坡的華族不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我們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說,而且一定要把它說得精彩」。新加坡的華人文化,與「其他華人社會」不同,例如語言習慣、音樂等。而新加坡政府亦著力保育及發展新加坡華人文化,一方面介紹「華族的傳統文化」,一方面亦「展現了我國獨特的文化面貌」。

圖源:Todayonline
在新加坡,多種族文化融合發展是一直在進行中的其中一個社會主基調。
而新加坡對於「新加坡的文化」的這份獨特的自信,或許也正是這裡存在著獨特魅力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