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加坡时间久的朋友,很多知道四马路观音庙吧?四马路是什么意思呢?最近和朋友在市区徒步,听他说起四马路的来历,又想起我在上海听到过类似的叫法,颇为有趣。
(牛车水的庆中秋灯饰)
新加坡的七条马路
牛车水及其周围直落亚逸(Telok Ayer)、欧南园(Outram Park)等地,是早期下南洋的华人第一个聚居地,后来才扩展到观音庙一带。按照传统顺序先大后小,以新加坡河(现在的驳船码头Boat Quay)为界,南岸称为大坡,北岸称为小坡。
(牛车水的庆中秋灯饰)
根据《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大坡、小坡的坡不是山坡,也不是新加坡,而是本地将福建(闽南)话里同音的埠错误地音译成坡。埠指沿岸地区,有码头的意思。早年华人会把大小坡合称坡底,落坡或下坡则表示去市区。
(旧警察局位于禧街(二马路))
小坡指新加坡河北岸。平行的道路被冠以数字: 大马路是桥北路(North Bridge Rd),二马路是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禧街(Hill St),三马路是奎因街(Queen St),四马路是滑铁卢街(Waterloo St),五马路是明古连街(Bencoolen St),六马路是布连拾街(Prinsep St),七马路是实利基路(Selegie Rd)。
(华人以数字命名的马路)
其中大马路和二马路分别直通大坡桥南路(South Bridge Rd)和新桥路(New Bridge Rd),这也是20世纪中电车的两条路线。福康宁山(Fort Canning)以北,只在小坡有三马路到七马路。
(1872年从福康宁山上看海(网图))
大马路很早就是娱乐场所。1904年开了放映黑白默片的露天电影院,与史丹福路(Stamford Rd)交界处的首都大戏院 (Capitol Theatre)建于1929年,现在作为历史建筑保留了下来。首都戏院不再定期商演了,我还常去那里观看学生拍的电影短片。
(首都大戏院及放映厅入口)
(Honour资助的学生电影短片)
二马路上教堂多,如亚美尼亚教堂(Armenian Church) ,大门开在奎因街的善牧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赞美礼堂(Chijmes Hall,原圣婴修女院小堂CHIJ Chapel),都有百多年历史。
(在赞美礼堂楼梯上和朋友合影)
四马路原名为漆街(Church St),这个街名是以教堂命名还是纪念殖民地总管Thomas Church尚存争议。1858年改为滑铁卢街,以纪念英军大败拿破仑的战役。
(滑铁卢街指示牌)
观音堂佛祖庙(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即四马路观音堂,创建于1884年。因香火鼎盛,后来多次重修。
(四马路观音庙)
观音庙旁的克里斯南印度庙(Sri Krishnan Temple)起源于1870年一棵榕树下供奉克里斯南神的神坛,1933年才建成庙宇。有意思的是,很多华人拜了观音之后,又过来拜印度神明,而克里斯南庙内设了香炉,方便香客烧香。
(克里斯南印度庙)
五马路明古连街是为了纪念莱佛士在19世纪初担任明古连(苏门答腊西部)总督。1824年英国人以明古连与荷兰人交换到马六甲,并将新加坡、槟城与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俗称三州府) 。
不知道为什么肃街(Short St)没算成七马路。实利基路位于实利基山下。英国人到来之前,华人就在这里种植甘蜜(见狮城有约)。虽然七马路排最后,历史却最悠久。
上海的六条马路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侨民建了跑马场。上海的第一条城市道路,建在跑马场的南边,即南京路,俗称大马路。“大”含有阿大、第一之意。
(去年圣诞节在南京路(大马路))
从大马路向南,依次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北海路,民间也是以数字命名。二马路九江路东段在租界时代,是外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集中地。
(在九江路(二马路)口看银行大楼)
三马路汉口路曾是上海的报馆集中地。四马路福州路东段是出版和表演中心,1913 年梅兰芳来沪的首演就选在福州路上的丹桂第一台茶楼。福州路上的天蟾舞台当年是全中国最大的剧场。
五马路广东路最出名的是古玩市集,有茶楼、店面,地摊更是高达 100 多家。六马路北海路曾是第二跑马道,一条专为跑马而建的马路。它也是上海少见的圆弧形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