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加坡是国际上重要的航空枢纽和金融中心,华人占70%,与中国的互通频度极高。
2020年1月23日,新加坡出现第一例武汉输入病例,第一波境外输入疫情就此拉开序幕。
2月中旬,新加坡确诊病例迅速增长,一度成为中国之外疫情病例最多的国家,市面也产生过一小阵慌乱和抢购情形,有人甚至认为新加坡可能会发展成武汉那样的局面。

好在并没有。
-新加坡从1月3日开始就在机场对武汉来的旅客实施体温监测。过去14天有武汉旅行史和发热症状的旅客会被隔离观察;
-1月22日起,所有从中国抵新的乘客进行体温检查。如有症状,患者将立即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1月28日,新加坡政府要求从当日起所有从中国回到新加坡的学生,教职员和医护人员,必须申请两周的缺席假(Leave of Absence);
-1月29日开始,新加坡禁止所有持有中国湖北省签发护照的新访客入境新加坡,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持有新加坡长期准证的人入境不受影响;
-1月31日,新加坡政府将此禁令延伸至所有过去14天曾到中国大陆的旅客,自 2月1日晚上11时59分起实施。对于从中国大陆入境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长期准证持有者,仍能入境新加坡,但需要申请 14 天的缺席假。新加坡政府也从即日起,暂停签发各种准证给中国的访客,之前签发的短期签证和多次入境签证也会被撤销。

在这样严密的边境管制之下,新加坡成功控制住了第一波境外输入疫情。
截止2月25日,新加坡有58人从感染中完全康复并出院,累计确诊病例为91人,无死亡病例。这也是新加坡防疫工作获得世卫专家肯定、被称为全球抗疫“模范生”的原因。

好景不长,到了3月中旬,英国、美国出差和留学的新加坡公民陆续返回,带来了第二波境外输入病例。
3月17日,新加坡共同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在记者会上表示:
“‘输入型病例’这个词看似在指入境旅客,但其实不是。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大部分输入型病例是新加坡人、永久居民和长期证件持有者。他们住在新加坡,出国后在海外被感染,然后回国。”
3月22日,黄循财在接受采访时说:
“第一波输入型病例来自中国,已基本稳定下来。我们如今面临的新一波输入型病例主要来自欧美,而这第二波的病例将多于第一波。”

据联合早报3月30日报道,两周内有超过1300名国大交换生返回新加坡,而这其中有14例确诊病例。可以说,疫情在欧美国家的大肆蔓延导致新加坡输入型病例激增,第二轮输入风险来临。
整个三月,新加坡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宣布了一波又一波新措施,尤其在三月中下旬,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新措施。
-3月17日开始,所有返回新加坡的新加坡居民和长期准证持有者,曾在过去14天到过下列地区的人士,将接获14天居家通知:中国大陆(湖北除外)、韩国、伊朗、意大利、法国、德国、 西班牙、东盟国家、日本、瑞士及英国;短期访客,来自中国大陆、法国、德国、意大利、伊朗、韩国及西班牙的人士不准入境或过境新加坡;来自东盟国家、日本、瑞士及 英国的人士将接获14天居家隔离通知;东盟国家居民启程来新加坡之前,需提交个人健康资料,并获得批准;通过陆路和海路从马来西亚入境新加坡的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公民不受影响;
-3月24日开始,所有短期访客不准入境或者过境;工作准证持有者中,只有在特定服务领域工作(如医疗与交通) 的人员及其家属能够入境或回返;所有回返的公民、永久居 民以及长期准证持有者必须隔离14天,不得外出。另外,持 有新加坡工作准证的马来西亚公民只要有妥善的住宿安排,可以继续在新加坡工作。
-3月27日上午9时起,所有入境人士须申报健康状况,并提供近期旅游记录。出境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长期准证持有者如果被怀疑感染病毒而入住公共医院,并在回国的14天内出现症状,他们将必须支付医疗费用,不能获得政府津贴;从英国或美国回来的国人将在政府安排的设施里履行居家隔离通知。
但第二波输入病例也引发了社区感染,尤其是出现无症状感染和不明源头的病例增加后,4月7日起,新加坡开始实施被称为“断路器”的病毒阻断措施,也就是所谓的“封城”。
5月10日,新加坡出现自1月以来最后一起境外输入病例。之后的一个多月内一直保持着境外输入病例零增长。

6月14日,一名孟加拉籍男子被确诊,此前新加坡已经33天无境外输入病例。 6月19日,新加坡进入解封第二阶段,解除部分旅行限制,更多长期准证持有者被允许返回新加坡,输入型病例由此增加。
6月30日,新加坡发现了解封之后的第一例输入型病例。 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也就是6月30日至7月30日,新加坡共出现111起境外输入病例,7月28日更是高达15例。
此次输入病例中,以全球疫情“重灾区”印度为首(64人),其次是菲律宾(24人),其余的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美国等国家。
大部分输入病例为工作准证持有人(27人)和新加坡人(23人),还有20名永久居民和19名家属准证持有人。
这并不足为奇,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特性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虽说疫情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出台了各种出行限制,但往返新加坡的人还是不在少数。
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副院长亚历克斯·库克(Alex Cook)副教授表示,自一月份第一波来自武汉的输入病例和三月份第二波来自欧美国家的输入病例之后,目前新加坡正经历著第三波比较密集的输入病例。
我们从第二波输入病例中总结到的经验是,隔离是消除输入病例造成二次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继续使入境者与社区人群隔离,那么就不用太担心会引发社区传播。
03. 内忧外患,新加坡怎么办?
这么一看,新加坡的抗疫形势依然内忧外患、不容乐观。
内忧,指的是客工宿舍的疫情还没有完全解决,并且之后还伴随着和本地社区交叉感染的风险;外患,指的是输入型病例和其可能造成的社区感染的威胁。
内忧外患,新加坡怎么办?

应对内忧,为了避免病毒在社区传播开来,新加坡政府已针对客工复工采取了一连串措施。
首先,客工获准复工的先决条件是他们必须来自于那些已完成检测,并确保没有病例的宿舍(安全宿舍)。
其次,只有已经完全康复,或在开工前冠病检测呈阴性的客工才能复工。 政府也强制要求客工必须下载三个手机APP,包括“合力追踪”以及人力部的 “FWMOMCare” 及 “SGWorkPass”。
客工复工后必须每天开启“合力追踪”,每日测量两次体温并将体温及健康情况记录在“FWMOMCare”,最后当局再透过“SGWorkPass”让相关客工确认自己是否符合外出工作的条件。

最后,在风险较高的工作场合,如建筑业、海事业及加工部门工作的客工每隔14天必须接受一次冠病检测,防患于未然。 ……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奏效吧!
外患方面,目前,新加坡会对所有入境的旅客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所有确诊病例进行集中隔离,对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旅客,当局会严格监控其未来14天的行程,任何基于家庭的隔离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确保不会引发社区传播。
8月4日,新加坡移民关卡局(ICA),人力部(MOM)和教育部(MOE)还在联合新闻稿中宣布了一个重磅新措施:从8月10日晚上11:59起,所有需要执行居家通告(SHN)的入境者需要在整个14天的隔离期间佩戴电子追踪器!

从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除外)入境新加坡者目前只需要在他们的住所履行14天的居家通知。
相反的,从其他国家入境新加坡的人仍然必须在指定设施履行居家通知。
总结一下,需要强制佩戴电子追踪器的人:过去14天内去过澳洲(维多利亚州除外),文莱,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新西兰,韩国,中国台湾和越南的人,抵新后将执行居家隔离;以及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各种长期准证持有人(包括学生准证持有人,工作准证持有人及其家属)。

根据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人力部及教育部的联合文告,所有在自家住处履行居家通知的入境者抵达新加坡后,会在关卡处获分配电子追踪器。
抵达住所后,他们就必须开始启动电子追踪器。
而如果电子追踪器没有一如预期的启动,官员将前往相关入境者的住所跟进,协助解决技术问题,或在必要时采取执法行动。一旦被发现在居家通知期间违反相关规定或篡改电子追踪器,相关人士将面对高达1万元的罚款或六个月监禁,或两者兼施。
完成居家通知后,入境者必须将追踪器关闭,并依照当局指示将追踪器丢弃,或者归还给相关部门。 这个措施似乎可以有效地控制境外输入型病例对本地社区的影响。
无论如何,面对内忧外患,新加坡下一阶段的抗疫战,必须时时刻刻根据最新情况做出最新应对。绝不能因一时的形势好转,而疏忽大意,以致重蹈覆辙。
因为疫情再次肆虐的代价,新加坡再也付不起了。
资料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对出回国人员的管控措施
2. 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新冠肺炎海外输入风险日增,我们该向“淡定”的新加坡学什么?
3.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新加坡抗击新冠疫情的前100天:思路、措施、影响
4. 联合早报:宿舍几乎已无病例 建设局放宽同一工地客工住宿限制
5. 联合早报:安全客工宿舍再发现病例 800名客工再次隔离
6. 新加坡红蚂蚁:咦,不是检测完了吗,为何新加坡客工宿舍还有新病例?
7. 联合早报:过去一个月111起 境外输入病例九成无症状 专家:社区传播风险非常低
8.新加坡红蚂蚁:我国边境逐步松绑 电子追踪器如何避免居家隔离者“趴趴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