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推崇的是浓浓的感恩精神,也是宗族族群亲情、友谊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的根源所在。杨荣文的祖籍地庵埠文里村,历史长达900多年,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落。文里村现有的古民居中,不少是侨宅,杨荣文的故居仅是其中的一处。
潮州的庵埠镇,宗祠文化浓郁,也各具特色。比如庵埠仙溪村的一座王氏大宗祠,就非常有名,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宗祠在民间俗称为“老虎祠”。为什么叫“老虎祠”,说法不一,有的说此地风水属于“虎地”;也有说王氏大宗祠中悬挂“榜眼秋台”牌匾,系宋朝“潮州八贤”之一的王大宝而立,因与大奸臣秦桧斗争,王大宝有个绰号“王老虎”。
文里村历史上因人才辈出,故有“文化之里”美誉。文里建村于南宋,明正德年间,乡人杨典、杨玮兄弟相继中了进士,正德皇帝知其乡仅三百余人,有两人登科,赞曰:“兄弟连登科甲,堪称文里”。自此,该地遂改称“文里”。

杨荣文曾说:“没有过去的记忆就没有未来”。2004年,杨荣文回乡拜谒先祖,整好是祖乡潮安庵埠文里的杨氏祠堂建好,杨荣文带着四个孩子出席了开幕式。此后,每隔三四年,他常回去祭祖。
据当地人介绍,杨氏宗祠里的“永思堂”牌匾,就是由杨荣文本人捐赠的。
今天的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外文村,有一座杨氏家庙,庵埠杨氏杨岚系的大宗祠,祠堂是三进建筑,两旁带火巷和从屋,并配后包从屋,并于祠前两旁筑高墙,即成一处半封闭式的大埕。“永思堂” 三字,原本是清康熙状元南京人胡任舆所书,土改时被毁。
杨岚,系南宋大理学家“龟山先生”杨时的裔孙,公元1183年,由福建莆田迁入潮汕,最初是落地揭阳的北洋,后再迁居庵埠镇文里村(旧称“同邑龙溪都鸡母坞西陇村”),开基创业,繁育后代。


庵埠杨氏家庙
杨荣文:不知道过去,就没有未来!
杨荣文曾对祖籍记忆的历史,有一个经典的诠释:“如果整个部落对过去太执著,那就没有未来;然而,如果它完全不知道过去,那同样也没有未来。因此两者之间,一定要对记忆有平衡和新颖鲜活的处理方式。”
如果把杨荣文的话,定义于家族企业文化层面,也具有深刻意义。一个家族企业,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不知道家族的过去,就无法树立起企业家精神、价值观,企业文化也失去灵魂;同理,假如太沉湎于过去,未来旅途可能会变得狭隘,也失去创新活力,同样也难有更宽广的未来。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也是全球化、多元化时代,每一个家族企业如果太急于往前探,一味“冲冲冲”,忘了时常往后看,极容易摔跟头,碰了个“头破血流”。无家族不企业,勿要忘记过去,传承家族精神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