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小国家却充满活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际化的经济强国。然而,作为一个相对小型的国家,它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劳动市场的短缺。
为了填补这一短缺,新加坡一直依赖引进外来劳动力,但这一策略也面临着限制,政府正积极探索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以其多元文化和国际化而自豪,这也是它繁荣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一直在面临劳动力市场的短缺问题。这一挑战的部分原因是新加坡的出生率较低,人口增长有限。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新加坡一直依赖外来劳动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
尽管引进外来劳动力是必要的,但这一策略也存在限制。新加坡国内的国人开始感受到外来劳动力的压力,包括竞争激烈、住房紧张和社会融合等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谨慎管理外来劳动力的数量和流动,以确保国内居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那么新加坡目前都有哪些工作签证类型呢?
适合公司创业者、管理者、高阶经理人等职务的签证分别有Employment Pass、Entre Pass、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等,最低月收入介于SGD4,500 ~ SGD18,000不等。
Employment Pass(EP)
・必须在新加坡有工作,并通过雇主申请・固定月薪达SGD4,500或以上(非金融产业者)・固定月薪达SGD5,000或以上(金融产业者)・具备新加坡所承认的大学学位(含以上)・签证效期2年,可续签,每次3年・不会占用公司外籍员工配额(Quota)
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PEP)
・达条件者可自行申请,不需通过雇主・固定月薪达SGD12,000或以上(EP持有者)・固定月薪达SGD18,000或以上(海外新申请者)・年薪需超过SGD144,000,且失业不超过6个月・最多只能申请一次,一次3年,期满后可转EP或SP・不会占用公司外籍员工配额(Quota)
在所有新加坡工作签证中,PEP是最具弹性的,不仅跟EP一样不会占用外籍员工配额(Quota)不会被征收外籍劳工税(Foreign Worker levy),其中跟EP核心的差异就是不需有公司担保,期间换工作也不需要重新申请工作签证,并允许在六个月以内滞留新加坡境内直到找到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自由业者或自雇者不具有申请PEP的资格,持有PEP期间也不得创业或设立公司,如有创业需求可参考Entre Pass或Overseas Networks &
Entre Pass
有意愿在新加坡发展事业或投资创业的海外人士,在设公司前就可以申请,主要支援有技术的连续创业者、有经验的投资人、从事创新科技的公司创办人等,部分餐饮及娱乐事业(如:咖啡厅、酒吧、美容中心、就业中心)则不具申请Entre Pass的资格。
以上三种工作签证皆可以携带配偶以及21岁以下子女,详情以新加坡MOM(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公告为主。
适合外籍人士在新加坡从事中阶、初阶级工作的签证类型,雇主需要负担外籍劳工税(参考图表一)及医疗保险,其中SP固定月薪若有达SGD6,000可携带配偶或21岁以下子女。
S Pass(SP)
・必须在新加坡有工作,通过雇主申请・受配额限制,建筑、制造、加工行业不超过员工总数15%,服务业不超过10%
・固定月薪达SGD3,000或以上(非金融产业者)
・固定月薪达SGD3,500或以上(金融产业者)
・具备新加坡所承认的学历・签证效期2年,可续签
Work Permit (WP)
·必须在新加坡有工作,通过雇主申请
·受配额限制,制造业员工总数不超过60%、服务业35%、建筑87.5%
·没有固定月薪限制
·签证效期2年,可续签
工作人士签证的具体要求和申请流程可能会根据不同国籍和工作性质而有所不同。此外,新加坡政府会定期评估和更新签证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和市场情况。

长远来看,新加坡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有限性。这个小国家的国土资源有限,无法无限制地扩大城市规模。因此,引进外来劳动力的可持续性受到了限制。政府必须寻求其他途径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新加坡的人力部也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方案,即追求高价值、科技驱动和生产力主导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新加坡必须不断升级其产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未来经济的需求。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此外,新加坡也在积极寻求新兴的低碳替代能源,以解决资源有限性的问题。一些替代能源,如氢能源、氨能源和地热发电,这些都是可持续的能源选择,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新加坡引进外来劳动力是一个必要的策略,但也需要谨慎管理。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新加坡必须追求高度的经济价值,积极投资于科技和教育,同时探索环保的替代能源。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新加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繁荣,并为未来创造更多机会和挑战。新加坡在面对挑战时一直展现出创新和适应能力,相信它将继续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