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小國家卻充滿活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際化的經濟強國。然而,作為一個相對小型的國家,它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勞動市場的短缺。
為了填補這一短缺,新加坡一直依賴引進外來勞動力,但這一策略也面臨著限制,政府正積極探索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路徑。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以其多元文化和國際化而自豪,這也是它繁榮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國家一直在面臨勞動力市場的短缺問題。這一挑戰的部分原因是新加坡的出生率較低,人口增長有限。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新加坡一直依賴外來勞動力,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
儘管引進外來勞動力是必要的,但這一策略也存在限制。新加坡國內的國人開始感受到外來勞動力的壓力,包括競爭激烈、住房緊張和社會融合等問題。因此,政府必須謹慎管理外來勞動力的數量和流動,以確保國內居民的利益和社會穩定。

那麼新加坡目前都有哪些工作簽證類型呢?
適合公司創業者、管理者、高階經理人等職務的簽證分別有Employment Pass、Entre Pass、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等,最低月收入介於SGD4,500 ~ SGD18,000不等。
Employment Pass(EP)
・必須在新加坡有工作,並通過僱主申請・固定月薪達SGD4,500或以上(非金融產業者)・固定月薪達SGD5,000或以上(金融產業者)・具備新加坡所承認的大學學位(含以上)・簽證效期2年,可續簽,每次3年・不會占用公司外籍員工配額(Quota)
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PEP)
・達條件者可自行申請,不需通過僱主・固定月薪達SGD12,000或以上(EP持有者)・固定月薪達SGD18,000或以上(海外新申請者)・年薪需超過SGD144,000,且失業不超過6個月・最多只能申請一次,一次3年,期滿後可轉EP或SP・不會占用公司外籍員工配額(Quota)
在所有新加坡工作簽證中,PEP是最具彈性的,不僅跟EP一樣不會占用外籍員工配額(Quota)不會被徵收外籍勞工稅(Foreign Worker levy),其中跟EP核心的差異就是不需有公司擔保,期間換工作也不需要重新申請工作簽證,並允許在六個月以內滯留新加坡境內直到找到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從事自由業者或自雇者不具有申請PEP的資格,持有PEP期間也不得創業或設立公司,如有創業需求可參考Entre Pass或Overseas Networks &
Entre Pass
有意願在新加坡發展事業或投資創業的海外人士,在設公司前就可以申請,主要支援有技術的連續創業者、有經驗的投資人、從事創新科技的公司創辦人等,部分餐飲及娛樂事業(如:咖啡廳、酒吧、美容中心、就業中心)則不具申請Entre Pass的資格。
以上三種工作簽證皆可以攜帶配偶以及21歲以下子女,詳情以新加坡MOM(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公告為主。
適合外籍人士在新加坡從事中階、初階級工作的簽證類型,僱主需要負擔外籍勞工稅(參考圖表一)及醫療保險,其中SP固定月薪若有達SGD6,000可攜帶配偶或21歲以下子女。
S Pass(SP)
・必須在新加坡有工作,通過僱主申請・受配額限制,建築、製造、加工行業不超過員工總數15%,服務業不超過10%
・固定月薪達SGD3,000或以上(非金融產業者)
・固定月薪達SGD3,500或以上(金融產業者)
・具備新加坡所承認的學歷・簽證效期2年,可續簽
Work Permit (WP)
·必須在新加坡有工作,通過僱主申請
·受配額限制,製造業員工總數不超過60%、服務業35%、建築87.5%
·沒有固定月薪限制
·簽證效期2年,可續簽
工作人士簽證的具體要求和申請流程可能會根據不同國籍和工作性質而有所不同。此外,新加坡政府會定期評估和更新簽證政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需求和市場情況。

長遠來看,新加坡面臨的挑戰還包括土地和基礎設施的有限性。這個小國家的國土資源有限,無法無限制地擴大城市規模。因此,引進外來勞動力的可持續性受到了限制。政府必須尋求其他途徑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新加坡的人力部也提出了一個可持續性的方案,即追求高價值、科技驅動和生產力主導的經濟增長。這意味著新加坡必須不斷升級其產業和提高勞動力素質,以適應未來經濟的需求。科技創新和教育培訓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此外,新加坡也在積極尋求新興的低碳替代能源,以解決資源有限性的問題。一些替代能源,如氫能源、氨能源和地熱發電,這些都是可持續的能源選擇,有助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同時有利於環境保護。
新加坡引進外來勞動力是一個必要的策略,但也需要謹慎管理。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新加坡必須追求高度的經濟價值,積極投資於科技和教育,同時探索環保的替代能源。
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新加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持經濟繁榮,並為未來創造更多機會和挑戰。新加坡在面對挑戰時一直展現出創新和適應能力,相信它將繼續引領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