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修房子最怕给了预付款,承包商还没完工就失联。(海峡时报)
商家收了钱就跑人。
这绝对是消费者在支付预付款时,最不想遇到的事。
根据新加坡消费者协会前日(6日)公布的数据,去年消协接获的投诉案件中,消费者共损失193万新元。
其中,装修业“贡献良多”。
消费者损失的预付款总金额中,有三分之一和装修业有关,为各行业之最。
装修业共造成约72万8000新元的预付款损失。
消协解释,消费者损失预付款的主因,通常是涉事公司突然关闭,或在收下预付款后音讯全无,联系不上。
在涉及装修业者的预付款损失案例中,就有承包商在装修过程中突然失联,留下还未完成的烂摊子,导致屋主必须另觅其他承包商来完成工程。
近年来,本地有关装修业延误工程、货不对板或无法完工的相关投诉层出不穷。
去年,装修商是接到第四多投诉的行业,达962起案例,虽然较2023年的1168起少,但金额数持续高企。
毕竟,装修费动辄五、六位数,预付款数目自然不少。
门槛低容易出现“烂苹果”
据分析,装修行业的入行门槛低,缺乏强力监管,导致害群之马难防。
一些利益相关者也说,缺乏监管,意味着这个行业没有标准化训练。
这导致消费者,尤其是首次购屋者在找寻装修商时,不知从何下手。
政府通过立法,例如强制要求承包商或室内设计师达成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认证执业,或许才是减少装修业中“烂苹果”的最好解方。

近年来本地承包商收了款项却无法完成工程的争议层出不穷。(海峡时报)
如何避开预付款打水漂
话虽如此,现阶段消费者还是有一些方法,能尽可能避免踩雷。
首先,通过几个重要机构和协会的认证名单,筛选出相对可靠的承包商。
在消费者协会的CaseTrust认证计划下,有120间获得认证的装修公司,公众可通过该协会网站查询可信赖的承包商名单。
在CaseTrust认证计划下,获得认证的承包商须遵守特定规范。
这包括预付款不得高于总费用的20%,其余款项则分阶段收取。
相关承包商也需购买履约保证,以保障客户的预付款,避免客户在装修完工前因承包商倒闭而蒙受损失。
根据消协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该协会接获的962起投诉中,就有97%与未受CaseTrust认证的承包商有关。
至于与获消协认证承包商有关的所有投诉皆获得圆满解决,消费者并未蒙受预付款的损失。

消费者可透过CaseTrust认证名单寻找较可靠的承包商。(消协)
此外,专家也建议,消费者可参考建屋局的装修承包商目录(DRC),从中寻找记录良好且定期接受审查的承包商。
整体而言,在上述认证计划下,装修公司会受到更严格的检视,检视标准包括其服务条款、广告伦理及纠纷解决程序。
接下来,消费者还可通过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进一步了解有意聘用的承包商公司资料。
消费者可针对一些细节多加观察,例如,查看相关公司的缴足资本。
假设某家承包商只有2万新元的缴足资本,却声称可以进行20万新元的工程,消费者就应保持警惕,三思而行。
此外,消费者也应在互联网上多做功课,包括在社交媒体搜寻相关公司的评价。
最后,货比三家的购物模式,在找寻装修商时也同样受用。
在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比较承包商的开价和服务条款是否合理,如果碰到“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条件,则应保持警惕,避免因小失大。
同时,客户也应尽可能要求白纸黑字,写明相关付款细节和装修时程,保障自身利益。
装修商要求客户支付合约规定以外的款项,或要求提前付款,都有可能是警讯。
如果真的不幸还是着了道,承包商“收钱跑人”,受害者可向消协寻求援助,后者会代表消费者和相关承包商交涉。
倘若事情仍无法圆满解决,消协将向受害者建议下一步行动,包括循法律途径索赔。
如果索赔金额不超过2万新元,受害者可到小额索偿庭办理。索赔额过高,则可采取民事索偿。
法庭作出裁决后,若承包商拒绝遵守,受害者也可进一步状告承包商。但有律师提醒,在实务上,消费者可能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法律费用,却未必能全数拿回索偿数额。
因此,追根究底,在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出现之前,消费者最好还是防患于未然,透过现有管道聘用具有信誉的承包商,将预付款“打水漂”的风险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