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可用土地增加了,也依然满足不了新加坡人日益上涨的土地需求。事实上,新加坡的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直以来都对其填海造陆行动保持谨慎立场,而出于领土纠纷,两个邻国相继拒绝向新加坡继续提供沙土资源,而印度和越南等远方的朋友,也因新加坡对沙子如此庞大的胃口而决定不再向其供应沙子,以致沙子的价格暴涨到了夸张的地步。为了应对新的资源掣肘,新加坡人则不得不开始囤起沙子,政府甚至还严格地跟踪各种等级建筑材料的储备情况。另外,新加坡人也有意通过新的方式,包括回收利用挖掘或铁轨建设产生的物料、围垦等方式,以减少对沙土资源的依赖。
同时,缺乏水资源也是新加坡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岛已经超城市化了,有无数的工业设施,民生工程,以及数百万的人口,都严重依赖于清洁淡水。虽然夏季风暴总会带给当地人十分可观的降水量,但这终究不会是长久之计。国内的清洁用水主要来自于马来西亚的柔佛海峡上游的林桂水坝,但建立在水资源上的两国供水协议远非一劳永逸地可靠,地缘政治以其最全面的方式限制着这个国家的命脉。所以,新加坡人会尽其所能地像储备沙子那样地认真储备水资源,节约用水是这个国家反复提倡的美德,而水资源循环利用则渗透在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就像一个民族的大杂烩,各色人等共同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其主要人口是华人,剩余的则是马来人、印度人以及世界各国的移民。在现实世界中,不同民族之间始终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事实证明,与华人社区相比,马来人拥有更低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马来人在学校的表现较差,接受高等教育及社会培训的人数则是少之又少,或许这其中也隐约掺杂了部分历史成因。早在马来世界被西方殖民统治以来,新加坡社会与马来社会之间的这种差距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后者更倾向于从事农牧、狩猎等体力劳动,而不像前者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与文化的进步,以至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声称,新加坡之所以与马来世界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彼此的民族分布不同,因为在新加坡,华人占主导地位,而在马来亚,华人却是少数族裔。
新加坡政府对待民族间的差异,就像对待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小心处理好国内族群间的关系,国家就可能出现分裂的危险。新加坡对待国内少数民族问题一直采用的是怀柔政策,而在邻国马来西亚,马来人则长期奉行歧视异族政策。在一马发展有限公司丑闻被揭发以来,马来西亚国内的经济发展长期陷入停滞,上任的马来总统纳吉布是个穆斯林,他固执地将国内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结合在一起。2017年《海峡时报》曾报道,马来西亚对所有伊斯兰国(ISIS)战斗人员实行免签政策,同年就有30多名伊斯兰国战斗成员在伊斯坦布尔被拘捕后,通过巧妙的外交角力得以被送往马来西亚。即便新加坡在面对邻国因贪腐现象和经济衰退时一筹莫展而幸灾乐祸,但它也不得不忧虑自身的安全和安保问题,毕竟彼此之间仅仅相隔的是一道浅浅的海峡。
从地理上看,新加坡是马来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它被人为地抹上了华人的颜色,但在面临自身地缘条件限制时,新加坡又不得不撇开彼此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与后者寻求认同与协作。当一位新加坡居民在采访被问到如果新加坡的奇迹要终结了,国家该怎么办,他面色凝重,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并不想听到这个问题;最终在记者的反复催促下,他才缓缓回答道,“重新加入马来西亚”。他无可奈何的语气说明了一切,对新加坡而言,重回马来西亚并不是统一,而是承认自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