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联合早报)
新加坡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国情,制定了独特的储备金管理机制,包括开设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及设计民选总统制。这样的机制和设立过程,并非其他国家能轻易效仿。
新加坡管理储备金的成功,常引起其他国家的兴趣,外国领导人在与李显龙总理的交谈中,也想了解我国的储备金管理模式。李总理在与英语新闻台CNA进行有关储备金课题的访谈中,细数了储备金管理模式的几个重要元素。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则在1981年设立。当时,负责管理外汇储备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因经济向好而出现盈余。为了进一步区分中央银行和资金管理的角色,政府设立GIC,负责政府的资金管理。“金管局不需要的资金,就从金管局取出,放到GIC,由GIC管理。比起金管局,GIC能采取长远的规划,能承受更多风险,因此也能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随着国家储备逐渐积累,政府开始探讨民选总统制作为监管储备“第二把钥匙”的可行性。在李总理看来,这也是储备金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李总理说:“那是关键的转折点,因为它凝聚了民众的注意。大家知道,有个东西叫储备金,是一笔很大的钱,并且须要保护它。”
李总理说,就连良好政府的正常运作,也须要防护栏和界限,让政府意识到,虽然所有资源都可供政府使用,但其中一部分是日常开销,一部分用于应付短期和中期需求,另有一部分则应该当成是一笔不同的资金看待,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考虑动用。
为了完善储备金的管理,政府也参考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外国机构如何管理捐赠基金。李总理在与贝克交流后,与财政部和其他部长商讨,决定借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采取的模式,减少现金储备因市场短期走势而出现波动,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回报作出判断。

在国际舞台上,李总理说,当其他国家看到天然资源匮乏的新加坡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储备金,会对新加坡肃然起敬,这有助提高新加坡的国际声望。这份额外的肯定和尊敬,让新加坡在众多世界城市中更出众。李总理说:“因为大家认为新加坡与众不同,所以在新加坡,你能挣到比区域里任何其他地方更高的薪酬……这其中是有新加坡溢价的,而我们所有新加坡人都从这笔新加坡溢价中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