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根據自身的歷史和國情,制定了獨特的儲備金管理機制,包括開設淡馬錫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以及設計民選總統制。這樣的機制和設立過程,並非其他國家能輕易效仿。
新加坡管理儲備金的成功,常引起其他國家的興趣,外國領導人在與李顯龍總理的交談中,也想了解我國的儲備金管理模式。李總理在與英語新聞台CNA進行有關儲備金課題的訪談中,細數了儲備金管理模式的幾個重要元素。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則在1981年設立。當時,負責管理外匯儲備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因經濟向好而出現盈餘。為了進一步區分中央銀行和資金管理的角色,政府設立GIC,負責政府的資金管理。「金管局不需要的資金,就從金管局取出,放到GIC,由GIC管理。比起金管局,GIC能採取長遠的規劃,能承受更多風險,因此也能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隨著國家儲備逐漸積累,政府開始探討民選總統製作為監管儲備「第二把鑰匙」的可行性。在李總理看來,這也是儲備金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李總理說:「那是關鍵的轉折點,因為它凝聚了民眾的注意。大家知道,有個東西叫儲備金,是一筆很大的錢,並且須要保護它。」
李總理說,就連良好政府的正常運作,也須要防護欄和界限,讓政府意識到,雖然所有資源都可供政府使用,但其中一部分是日常開銷,一部分用於應付短期和中期需求,另有一部分則應該當成是一筆不同的資金看待,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考慮動用。
為了完善儲備金的管理,政府也參考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外國機構如何管理捐贈基金。李總理在與貝克交流後,與財政部和其他部長商討,決定借鑑美國大學捐贈基金採取的模式,減少現金儲備因市場短期走勢而出現波動,並根據對未來的預期回報作出判斷。

在國際舞台上,李總理說,當其他國家看到天然資源匱乏的新加坡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儲備金,會對新加坡肅然起敬,這有助提高新加坡的國際聲望。這份額外的肯定和尊敬,讓新加坡在眾多世界城市中更出眾。李總理說:「因為大家認為新加坡與眾不同,所以在新加坡,你能掙到比區域裡任何其他地方更高的薪酬……這其中是有新加坡溢價的,而我們所有新加坡人都從這筆新加坡溢價中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