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4月23日)中午12点
新加坡卫生部已初步确定
今天新增1037起冠病病例!
总病例累计达11,178!
昨天新加坡的总病例人数,一下子怼到10000以上,成为东南亚地区首个破万的国家......

来源:MOH
回看一下过去的数据,这周以来从4月20日开始每天破千,1426,1111,1016,这架势看的新加坡的小伙伴都有点心惊......
在一个月前(3月22日),新加坡的单日新增病例还只有24起。
一个月后(4月22日),单日达到确诊1016例。
也就是说,仅一个月新加坡的单日新增病例就翻了42倍。

如果数据不够说服力,咱们来看下感染群
3月22日的感染群情况是这样的:

来源:狮城椰子自制图表
而今日4月22号的感染群......这样:


来源:狮城椰子自制图表
新加坡疫情
一个月前后反差极大
从1月23日到3月20日,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新加坡的总病例人数为345例,在当时的全球疫情情况来看,算是比较“低调”,保持得比较好。

来源:MOH
当时的媒体风格是这样的:



(来源:网络)
但是这系列的好评貌似只维持了约半个月的时间......?
而从1月23日新加坡出现第一例开始,到4月23日这整3个月期间,病例突破1万,新加坡在海外的风评就如山路十八弯:



(来源:网络)
没错,现在一大波外媒们得出的阶段性总结就是:“新加坡失控了”。
咱们再来看下,现在外边都是如何看待“新加坡防疫”
外媒眼中的“新加坡防疫”
其中有几大主流媒体,是这样讨论的:
华盛顿时报:
《新加坡疫情失控,外籍客工是受害者》

据说这家媒体特别连线了目前正在隔离的宿舍客工,而他们得到该名客工的回应是:

“这里的一切对每个人都很困难,看起来就像是他们只带走了病情比较严重的人,而像我这样的正常人,没有人照顾我们。”
据这篇报道的发出时间,是在4月21日。
彭博社:
《新加坡是怎么从抗疫英雄逆转变成一个警示故事的》


彭博社的主要观点是,早在2月的时候,客工宿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疫情扩散倾向,但是当时新加坡并没有注意到。
他们是这样说的:“二月的时候新加坡没有采取类似停学的强硬措施,但他们的疫情控制得很好,当时全球为新加坡冷静控制疫情而点赞,但几乎同时,一个39岁的孟加拉客工,新加坡的一百万客工中的一个,已经开始出现症状。”
The Business Insider :
《新加坡如何面对从备受称赞的抗疫方式,转变成为日增千例的警示》


这家媒体也是有讲到在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在“封城”的时候,新加坡冷静、有效地抗疫广受推崇。
但在后来新加坡却爆发第二轮疫情......

笔者对新加坡一开始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控制新冠疫情的挣扎线上作斗争,而新加坡看起来在这场危机中做到了极致。”
其余的还有像《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在他们看来,新加坡的防疫方式一定是在哪里滑坡了——
《新加坡创建一种疫情应用软件,但是至今都还没有起作用》

《新加坡有一套令人垂涎的疫情应对计划,但哪里出错了?》

而紧随着一波媒体的风评,似乎更多的网友的观点也开始纷纷转向......
网友眼中的“新加坡防疫”
近来海内外对新加坡抗疫的舆论风向,可以说是千变万化。
其中有觉得新加坡就是抗疫失败的。
但也有觉得疫情原本就是比较难掌控的, 政府已经在尽力地控制了,不能因一时病例激增就全盘否定新加坡的防疫努力。
首先可以看到部分网友出现了一波转向:





之后有网友站出来为新加坡说话:



可以看出很多人对新加坡的防疫结果,其实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幸灾乐祸,也有的是担心疫情发展趋势。
新加坡防疫,成功?失败?
新加坡是中国境外最早出现海外确诊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做出疫情应对反应的国家之一。
但一直比较有争议的是,新加坡似乎“错过了”或者“导致了”好几次抑制疫情的机会。
比如:
1)在四名医生联名呼吁戴口罩时,新加坡大环境提倡的是“生病才戴口罩”
2)输入病例有增加趋势时,号召20万海外新加坡人回国
3)疏忽了客工宿舍问题,造成感染集群
新加坡也有疫情吹哨人
早在2月中旬的时候,新加坡出现了最早的“疫情吹哨人”——新加坡四名本地资深医生,联名签署建议大家戴口罩。

根据这几位医生的建议书内容,出门还是戴口罩比较好,医用口罩难买,戴布口罩也好过没有。
“资深医生向新加坡人发出健康建议:
2003年,在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领带下,联手第一线的医生的努力,保护新加坡人免受SARS侵害。在特殊的医院病房中,追踪和隔离病患,最终有238例确诊和33人去世。
2019年,2019-nCoV的情况更加复杂,感染者并非总是可追踪和可控制在隔离室中的。由于据说这种病毒没那么有攻击性,因此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可以将这种病毒悄悄传播给他人。一定比例下可能会发展出致命的疾病,温度筛查可能无法很好地识别感染者。如果他们自由地交流而不受遮盖,每天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不知不觉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