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全国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地处马六甲海峡,自古就是东南亚海运咽喉要冲。

图1:新加坡1999年《新加坡古地图》邮票

图2:新加坡1989年《新加坡古地图》4方连邮票
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人居住,马来语音译“蒲罗中”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很早就有中国人来到这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14世纪,来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菲律宾、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一代寻找殖民地和基督教信徒,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1819年,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

图3 :新加坡英国管制时期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史丹福·莱佛士(1781-1826)爵士铜像》邮票

图4:新加坡1969年《新加坡开埠150周年·票中票:<史丹福·莱佛士爵士>》邮票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

图5:新加坡1971年《新加坡绘画· 舍尔 绘》邮票

图6:新加坡英国管制时期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新加坡河风光》邮票

图7:新加坡1980年《伦敦国际邮展·票中票:海峡殖民地<维多利亚女王>邮票和背景图:汤逊绘制的新加坡1843年地图》邮票
随着蒸汽船的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当地橡胶种植业发展蓬勃,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区域内的移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巴鲁登陆,很快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的新加坡,日本必须拿下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这里是华侨人口密集,也是南洋华侨的抗日运动中心。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上之最大浩劫。

图8:日本二战时期《<哥打巴鲁登陆作战> 铃木御水 绘》明信片
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将她改名为昭南岛。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曾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

图9:1984年 J106(2-1 、2-2)《陈嘉庚诞生110周年·陈嘉庚像和他的出生地集美学村》邮票
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裔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将所有的“反日分子”约二万多人中的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的3年多时间里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随之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了除外交、国防以外的全部内部自治权利,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

图10:新加坡自治政府1959年《自治纪念·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和新加坡的象征物狮子》邮票
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图11-12:新加坡自治政府1960年《新加坡邦庆·国旗、4手相握—象征4个不同种族的团结》2邮票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新马合并后,由于对治国方针的不同的看法,政治上的冲突以及双边经济上的矛盾,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特别是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1965年8月9日,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国,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

图13:新加坡1967年《共和国成立2周年·游行方队(邮票上方汉字:“建立一个强盛有力的新加坡”)》邮票
同年12月22日,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

图14:新加坡1999年《新加坡首任总统尤索夫·宾·伊萨克(1910-1970)》邮票
新加坡建国后,为了在逆境中求得生存,首先寻求国际承认,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又协立东盟。

图15:新加坡1971年《英联邦首脑会议·联邦各国国旗》邮票
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房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新加坡人民为了求存求活,其集体危机感成为经济奇迹之原动力,靠着勤奋的打拼,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和经济。

图16:新加坡自治政府1962年《自治纪念·工人推动新加坡的发展》邮票
首先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60年代,大力吸引外资,重视改善工业基础设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70年代起,大力发展出口工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经济起飞。为了适应世界高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着手进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资本和高附加值新兴工业企业。新加坡还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机场、港口,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重点发展的通讯、金融等服务业,使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外汇交易市场。

图17:新加坡1968年《国庆日·劳工“为繁荣而努力”》邮票
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图18:新加坡1989年《油画:<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街>》邮票
